家长,请相信老师、敬重专业
开学了,朋友家的孩子进了幼儿园,这个小家伙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成为全家人牵挂和议论的话题。
第一天,老师就发了一封非常“正规”的表扬信:在幼儿园喝水、进餐、游戏方面都表现得特别棒!落款是这个班的全体老师。不用说,这封不长的表扬信,让家长对幼儿园有了最初的好感。
又过了三天,老师发来孩子的生活详情:上午去了三次厕所,午睡时哭了一会,然后睡着了,牛奶喝光了,包子吃完了,等等。家长欢喜之余,担心又来了:上午去了三次厕所,是不是喝水多了啊?孩子睡着了,怎么没脱里面的衣服啊?孩子吃得慢,包子凉不凉啊……诸如此类,都想着能够问问老师,提醒一下老师,担心万一有些地方没有照顾到。
我告诉朋友,没有必要什么都问老师。喝水、吃饭、睡觉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本领,老师的照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也要适应与家庭不一样的环境,要相信幼儿园、相信老师、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接下来的几天,老师依然尽可能向家长传递着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信息:游戏的视频、吃饭的照片,还有一周的菜谱等,透露出对孩子的鼓励和关爱。看得出幼儿园的安排很丰富也很紧凑,每项活动都蕴含着帮助孩子学习同伴交往、学习语言交流、学习表达情绪等目标。老师在繁忙照看孩子的过程中,还要腾出时间来发给家长一些信息,帮助家长减缓分离的焦虑。
看着孩子一天天开心起来,家长焦虑的心也逐渐安静下来。
与幼儿园一样,小学生家长也有种种焦虑和百样“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详细“告知”以及随时“照看”。其实,解决这些焦虑的最佳办法就是:相信老师,敬重专业。
相信老师,减少干扰
要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到学生身上,而不是花心思去回答家长的百样问题。毕竟,在一所学校里,最大的资源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所以,每年的新生家长会上,我都会给家长提个要求,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月里,尽量减少“今天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啊”“上课能不能坐得住啊”之类的问题。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安全、静心的环境,让老师能够全身心地去关照每一个孩子。有些时候,因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视角差异,会带来一些认知上的不一致,容易陷入大人间的纠结和烦恼,这会让老师挤出很多时间去“处理我们大人之间的事”。
在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支持老师的教,就是支持学生的学。要相信老师会专业地关照每个孩子,帮助每个孩子在群体中获得积极感受。虽然每个孩子发展的程度不一样,但老师都会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耐心的帮助,会邀请家长一同行动。这个时候家校协力的核心是帮助支持孩子。家校的良性互动,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在专心教学的日子里,老师会耐心观察发现不同孩子的特点,寻找并尝试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蕴含在与学生相处的积极互动之中。
相信专业,坚定方向
老师会专业地指导孩子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要知道,遇到问题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机。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在诸如吃亏、栽跟斗、受委屈、犯错误、失败、欲求得不到满足等经历中获得自我反思和情绪管理的密码。这些成长的宝贵体验,往往不是大人简单的给予,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历练。学生学会对共同生活规则的遵守,学习对同伴的尊重并友好相处,学会听从老师指令、按规则做事等,都是在公共生活中最真实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并不仅仅局限在开学的前两个月,而是要延续六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习之中。
所以,家长要学会减少对孩子过度的替代和安排。因为,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在强大的家长面前失去自我,变得胆小、退缩、依赖。让孩子从小能够经历一些大事小情的处理、做决定,孩子的成长才更为坚实。
家长面对的是孩子个体,而老师面对的不仅是个体,还有孩子群体。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更为专业,既看到个体,更帮助孩子在群体中共同成长。所以,家长要尊敬老师的专业主张,创设家校价值观相一致的生长环境,孩子才能够不纠结、不怀疑、不摇摆,坚定地向上生长。
相信教育,形成合力
在学校,老师给学生传递的是“核心价值观”。这是超越家庭格局的大教育观,是社会共识的基础,更是孩子走向社会后独立自主的精神之钙,是形成信仰的基石。基石要稳,讲的就是要形成一致的价值导向。
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内心坚强、能够上进、能够担当,这些期望的“坚强、上进、担当”的良好品质,恰恰是通过生活学习到的。尤其在面对问题时,要给孩子机会,鼓励并加以指导,让孩子自己学习如何处理、怎样解决。也许结果会与我们期待的有些差异,但这恰恰是孩子自己学会做决定的良机。家长不要自己冲在前面,替孩子搞定一切。毕竟,成长是父母替代不了的事情。
家庭里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孩子。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需要引导,而不是不加选择和屏蔽的“浸染”,因为孩子的思想正在萌芽,没有能力分析处理复杂的现象。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小大人”般的孩子,目光中少了那份童年最珍贵的纯真与好奇。因而我们常常说“要保护孩子那颗纯真之心”,也就是这个道理。
上学之后,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局限在家庭里的4-2-1结构的圈子里了。家庭成员、家校之间保持教育价值观的一致,形成主动而又自然的教育合力,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稳固的根基。从更大范围看,将来我们的孩子不仅要成为家里那个能够“指望得上”的人,也要成为将来工作中、单位里“靠得住的”那个人,更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立得住”的时代新人。
从小家到大家,道理是一致的,也是彼此可以印证的。
(刘可钦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分会理事长、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
《人民教育》2022年第21期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
猜你喜欢
月内热榜
- 1 女老师穿“紧身衣”,被校长批评后很委屈:教师不能自由穿衣吗?
- 2 2022年广州41所学校高考成绩情况如何?
- 3 广东省最年轻省委常委走红,双非毕业也能身居高位,真是不简单
- 4 2023年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一般是几月份?
- 5 二十大机构改革,有哪些单位会消失,机关的你有危机感吗
- 6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浙江:https://jiaoshi.zjedu.gov.cn/
- 7 3到10岁的脑筋急转弯五篇
- 8 2024绵阳一诊定了,四川首次大考,绵阳外的大部分学校也会参加
- 9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广东:https://jiaoshi.gdedu.gov.cn/
- 10 实心球运动会加油稿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