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面对世界危机、教育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怎么办?

面对世界危机、教育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怎么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首发了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未来教育发展报告(简称“教育的未来”报告)。2022年9月19日,联合国又罕见地组织国际社会召开了“...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首发了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未来教育发展报告(简称“教育的未来”报告)。2022年9月19日,联合国又罕见地组织国际社会召开了“教育变革峰会”,重申信守承诺、广泛动员、采取政治行动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因为这事关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事关我们人类的共同未来。

“教育危机影响我们所有人”

“教育的未来”报告发表之时,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大会的75周年纪念日。报告发表日期的巧合自然勾起人们丰富的历史联想。在当年的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首发了其第一份国际教育发展报告《基本教育》。该报告第一次向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勾画了美好愿景和郑重的呼吁:应该为儿童提供基础教育,为成年人扫除文盲,促进文化交流、国际理解,以便让所有人都有能力参与到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类大业中去。主持该报告研究起草的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代表郭有守博士(1901—1977),赵元任教授(1892—1982)、许烺光教授(1909—1999)和王承绪教授(1912—2013)参与了报告的撰写。

自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每过25年左右就组织一个由世界著名领袖、专家学者构成的国际教育委员会,研究全球教育危机与机遇,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以报告形式提出世界教育发展的愿景倡议。我们耳熟能详的《学会生存》(1972)和《教育:财富蕴含其中》(1996)都是教科文组织的同类报告。从这些报告中,我们汲取了人类文明和教育发展的智慧与营养,促进了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学会生存”“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和“全民教育”、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应投入教育、保障女童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重要理念都出自上述国际教育报告。

那么,“教育的未来”报告又是基于哪些危机、挑战和机遇研制的呢?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人类面临的多重交织的危机至少包括: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与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致使全球财富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频发、民粹主义抬头、民主事业倒退、贫富两极分化、性别不平等继续。而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还加剧了气候灾难、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宜居空间缩减,我们的星球“危在旦夕”。数字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变革潜能,但它也可能成为分化者。数字技术正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教育,但也淘汰着部分产业、岗位和工作,致使更多人失业。数字技术能够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但也能够对知识多样性、文化包容性、私人空间与隐私构成重大的伦理安全威胁。“数字鸿沟”还可能使原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更难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也更难获得体面的工作和健康幸福的生活。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专家惊呼: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正变得更加不确定!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性危机,凸显了教育的脆弱,阻碍了世界教育发展,至今全球仍有2.5亿儿童没能进小学,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既没受教育、培训,也没有工作(NEET,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整整7亿人仍然是文盲,疫情使16亿学生受到损害,大量女童因疫情可能永远失去受教育机会,在非洲南部合格小学教师的比例从85%下降到65%,疫情使原来就十分有限的财政投入普遍缩减,使“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实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所说,新冠肺炎疫情证明了“我们的脆弱和相互关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警告: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尚未实现,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岌岌可危,教育作为一项全球共同利益也远未实现,而“教育危机影响我们所有人”!

面对世界危机、教育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怎么办?

面对以上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委员会并未像早先的几份报告那样,再为世界各国勾画一幅振奋人心或振聋发聩的教育愿景,而是号召人们去认真思考:如何面对事关人类共同未来的危机?应该选择什么路线、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化解危机,才能实现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报告警告我们,如果“继续走目前的道路,就是接受不合理的不平等和剥削、多种形式的暴力升级、社会凝聚力和个人自由的削弱、持续的环境破坏……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继续走老路,我们也难以抵御“信息技术和数字变革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国际教育委员会的选择是: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路线”,迅速采取“集体行动”。

第一,“我们亟须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暗示,未来的教育愿景不应仅仅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来闭门造车,甚至不应仅仅依靠各国政府来编制宏伟计划。报告认为,所有国家、每个政府、国际社会、每所大学、学校教师、企业团体和每位相关人士,“都有义务为当代及子孙后代负责”,去探索和回答“什么样的未来令人向往,它应对谁有利”?也都应义不容辞地去参与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教育愿景和实现路径。笔者特别注意到,报告标题所用的“未来”(futures)是英语词语的复数形式,它更告诉世人,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应去规划克服自身危机、推进教育发展的愿景,同时又要齐心合力、共塑人类未来教育的共同愿景。

第二,相比于勾画“未来愿景”,踏实行动更为重要。报告指出,如果没有从课堂到学校,再到国家、区域和全球各个层面的团结合作与集体行动,我们已经阐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就无法实现”。国际教育委员会呼吁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全球和区域的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开展集体行动。在国际教育委员会看来,克服教育危机、实现教育变革,不仅需要教育内部各方采取果断行动,而且离不开亿万人的勇气坚韧、智慧创新,离不开各国政府的全力支持、确保投入、有效实施、共同行动。为此,今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组织召开了“教育变革峰会”,旨在展开全球层面的政治动员。他在其大会声明中明确指出,“变革教育是一项事关我们共同未来的紧迫政治行动”。

第三,集体行动需要形成共识、订立契约、目标一致。国际教育委员会18位来自不同国家、众多专业的著名专家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形成共识、订立契约、共同承诺的重要意义。因此就有了报告的副标题“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国际教育委员会号召教师、大学、青少年、相关团体与企业、政府首脑、财政部门、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都要积极参与前瞻对话和协商协调,形成各国和全球共同的契约与承诺。在此基础上,按照信守承诺、履约践行的规约,发挥“全政府”——多部门协作的功能,发挥教师、大学、青少年和团体企业的主体能动性,投身于变革教育的共同行动中来。到9月19日,已经有135个国家政府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关于变革教育、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共塑未来的《国家承诺声明》。

五大教育领域的变革建议、全球趋势和关键创新

实现共同利益维护,需要信守承诺;共同目标达成,需要集体行动。那么,行动又应该从何处着眼、从哪里入手?报告集中探讨了五大关键领域,针对不同国家,特别是深处危机困境的国家和群体,提出了变革发展建议。同时,报告阐述了五大领域的全球趋势和关键创新。

1. 创新根植于团结合作的教学方法

“教育的未来”报告和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认为,教育最深层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学会生存,即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学习者应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解决问题、创新方法,从而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并在与世界的关联中,理解享受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为此,国际教育委员会建议重构和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应该努力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建构成一个求知者和知识建构者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既受到人类知识共享的滋养,又为知识发展作出贡献。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是,相信每个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权与他人一起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因此,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记忆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以利他们成长为能与他人一起发现知识的创造者。

根植于团结合作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关注单向的单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学习跨学科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于认识和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都不可或缺。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又离不开问题导向的协作性学习。问题导向、协作性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与自然、学会与人相处、摒弃隔阂分歧、理解文化多元、释放多种潜能、加深理解科学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增强学生服务社区与世界的意愿。

2. 建构旨在知识分享的学校课程

人的知识从何而来?哪些知识应该教、值得学?什么东西该摒弃?国际教育委员会站在共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再次研究了这个事关课程目的、内容编制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问题。

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在课程领域,我们应该将知识视为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类伟大成就,课程来源于人类丰富的公共知识。因此,课程教学应该被视为一个知识分享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被视为学习者与人类先辈的代际对话,这既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又为学习者和教育者回顾与更新知识留下了巨大空间。报告还强调,不要被传统的偏见和等级所束缚。其实,课程从来就不是由“完整的知识”所组成的,更无须把学科划分视为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相反,要思考世界的复杂性、多重性和横向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将现有学科知识填满学校课表的陈旧观念,而将环境生态、科学探究、信息技术、人权关怀、性别平等、多元文化与和谐共生等融进面向人类共创未来的学校课程。

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生产知识,培养他们应用和批判已知知识的能力。报告建议,学校课程要旨在拓宽学生的读写能力,创造多语言未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把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运用于解决个人、社会和人类面临的问题;依靠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非人类经验的能力、探讨历史事件证据的能力,培育同理心、道德感、想象力,让学生成为具有“未来素养”的人;加强学生理解和探究科学的能力,而不只是记住科学的符号、公式与定理,必须提高学习者的辨别力和对复杂微妙真相进行诚实调查的能力,因为科学理解与探究的本质在于:观察、质疑、预测、检验、形成理论、挑战已知与完善认识,这才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强化学生在数字世界中所需的技能素养,信息数字技术正剧烈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课程应该支持师生掌握和确定如何使用技术以达到目的的能力、识别和遏制错误信息传播的能力,确保学生有能力“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掌握复杂技能的能力,影响他们的社会情感学习,并通过移情和非言语表述获得他人的经验,增强我们作为人的能力。

所有这些课程的教学都应指向支持和提升人的主体能动性,帮助人们获得充分发展、成为道德世界、民主参与、知识创造和美好生活的基石。

3. 应该把教师视为知识的生产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呼吁世界通过国际合作在内的各种有效途径,到2030年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6900万名教师,否则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报告同时重申,教学是一个“协作性的专业”,“教师必须处于(教育变革的)中心地位”。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担负巨大的责任,必须对社会和未来负责。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同情心、专业知识、天赋与能力和道德决心。这些必备条件将确保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获得社会与情感需求上的满足。人类曾经期待按照“标准化的学校结构、课程、教学和规范化的日常工作”要求来培养教师。但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案、教材和教学已经使他们的工作难以为继。“大学与中小学都无法单独承担起”教师职前专业教育的重任,人们期盼像大学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那样建构类似的教育发展空间,将各利益相关者聚集起来,共同设计教师职前专业教育和终身专业发展的内容、方法与路径。

教师“个人天赋与能力需要通过相互协作与支持得到加强”。“一间教室”的学校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包教所有知识、互不往来、各自为政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教学不再等于“一个人在关上教室门后,带领学生完成活动或课程”。教育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教师与同事和专家协作,开展团队教学;要求教师与家长协作,及时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社会和情感支持;要求教师与社区协作,获得教育需要的环境、网络和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已经扩展到公共空间、社会生活和共同利益的共同建设过程。

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知识的生产者。“没有两个教学情境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最复杂精致的机器也无法替代教师所做的“关系性”“互动性”工作。教师不仅仅是现有知识的使用者和传授者,而且需要在处理如此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成为人类和知识关系的一部分,使他们进入具有可以认知、理解和创造的世界。正因如此,教师也必然在处理如此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形成新知识、验证新知识,促进着知识体系,特别是教育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大。而教育知识体系的扩展不正是改革教育环境、政策、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吗?

为此,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教师的知识生产,支持教师团队合作,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邀请教师参与对话协商、政策制定、课程改革、过程重构。

4.保护建设安全健康宜学的学校

“假使学校不曾存在,我们也需要把它发明出来”,有意为之的教学际遇使学校不可替代。然而今天的学校必须转型,服务学习者的需求,确保学习者权利得到实现。

学校是宏大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类会学,有能力教,也能被教。在众多的教育场所中,学校兼有学与教的空间,地位十分独特。面向未来的学校,将从传播知识的物理空间,转变为提供更多参与和探索机会的关键时空,以便于学生作为个体和集体,通过各种现实和虚拟的方法,去连接知识与世界,去实现无法预见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环境与建筑,赋予其新的形式,以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利于学生的协作分享、探索实验,利于不同年龄、性别、境遇学生的广泛接触、互学互帮。

信息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连接人类共享的图书、藏品与知识,帮助学生去制作视频、编写游戏、应用代码、传播他们的创意。因此,数字技术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学校增强创造和沟通能力,而不是去替代学校。我们必须为了学习者的学习,保护学校的教学交往空间,但它将不再被局限在四壁之中。

“学校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教育场所,因为它们支持包容、平等,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福祉。”学校在成为协作学习环境的同时,必须是没有暴力和欺凌的安全空间。当前学校面临疫情、冲突、暴力、气候和环境危机,儿童学习环境正在遭受安全威胁。学校安全不仅包括外部环境,还涉及校内环境安全。各国政府应转变歧视性和助长或纵容暴力的陈规陋习,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包容。此外,除了物理环境中的校园安全,还应特别重视网络信息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应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识别、监测和评估校园安全的风险因素,并作出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

实现学生卫生营养与社会情感发展是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事关人类健康、清洁饮水、公共卫生、消除贫穷、性别平等和经济增长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办学方略不应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还应将学生健康和营养视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社会情感发展。教育变革峰会进一步强调,应采取集体行动,为所有国家的所有儿童提供学校保健和营养保障。在学校课程中,确保从小就开展高质量、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当前学校内营养师和健康咨询师的不足,应加强健康营养师资的培养培训。对于最贫穷国家和身处危境中的儿童而言,国际合作与援助尤为重要。

5. 为人类创设跨越时空的教育环境

教育为谁?教育应该在哪里出现?“教育的未来”报告要求读者认真思索。

报告首先要求将教育向幼儿和成年人延伸。目前,全球还有近一半的幼儿尚未接受早期保教(care and education),有十分之一的儿童依然没有进入小学,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材料和教育过程应特别关爱和照顾特殊儿童。而且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早期教育对儿童的一生成长影响巨大,而教育投入也最为有效。

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普遍需要,终身教育既可成为“第二次机会”和技术更新、转岗工作、适应变化、促进解放的重要渠道,又能够满足人生理想,保障成年人和老年人学习兴趣和生活意义的权利。在教育向幼儿和成年人延伸的规划和行动中,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最边缘化、最脆弱群体的服务上,从而扩大人们的受教育权,以实现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终身教育不只是对“学校教育”这一形式的简单拓展。终身教育应该建立在学习生态系统之中,把自然条件、人为建造和虚拟场所结合起来,把我们的生态圈作为学习场所和学习对象,使之为公共、包容和共同的教育目的提供支持。为了提供终身教育服务,政府必须筹措充足的公共资金,公平有效地使用资金,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服务、增加资源与场所,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

教育变革的中国行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创始国。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以来,中国一直是教科文组织教育事业的参与国、受益国和重要贡献国。中国已经连续12年确保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用于教育,2021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已达到88.1%,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7%,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疫情期间,中国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获得了网上学习、线上教育的机会。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教育发展的诸多经验受到世界关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先生应邀成为国际教育委员会的18名委员之一,为研制起草“教育的未来”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上,中国政府提交了《国家承诺声明》(简称《声明》)。《声明》指出:“习近平主席指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政府一贯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全民优质教育。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致力于联合国《教育2030年议程》的预期进展。

结合“教育的未来”报告与教育变革峰会的呼吁,中国政府作出了六项具体承诺。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财政投资中优先考虑教育。继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二是发展更加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促进学前教育可及性、普惠性、安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异,保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青年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坚持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生态意识、数字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全民共享、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为目的,积极发展灵活多样、资源丰富、获取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支持青年更好地掌握未来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技能。五是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广泛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平台的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六是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多种人文交流项目,支持学校、教师和学生间的国际交流,深化各国人文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鼓励各国优秀学生、教师和学者来华学习交流,继续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落实峰会倡议的“高级别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进一步强调,关键是“要把承诺转化为行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健全激励、监测和问责机制,把峰会承诺落实到各国政策体系、教育规划和实际预算中去”。怀进鹏部长建议,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整体变革”,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赋能教师和学生,探索教育数字治理。要激发各方积极性,汇聚教育变革合力。要采取更多措施,支持非洲和小岛屿国家教育,特别要支持这些国家的女童和妇女教育。

笔者申明:拙文并非学术论文,仅为推介文章。“教育的未来”报告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开放获取出版物”,为了真实反映这一重要文献的精神实质和话语特色,本文大量引用了报告内容,限于篇幅,笔者亦未能一一注明出处,特此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中文翻译者!也敬请作者、译者、出版者和广大读者谅解!

(张民选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

人民教育2022年第20原题为《如何面对世界危机、教育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解读》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