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在区域协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区域协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各族人民物质富足,而且要精神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各族人民物质富足,而且要精神富有,有坚定理想信念,共同传承中华文明,在协调发展中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合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围绕各区域优势产业构建一个结构紧密、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最终实现各区域发挥其优势特征,区域之间实现一体化发展。区域之间互为一体、相互支撑,就需要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在一体化发展中融为一个共同体。在区域合作中,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比如,建立健全跨省合作机制,在合作中分工协作、支撑彼此,建立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不断铸牢共同发展的理想信念。

在互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存在,互助就成为必要。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中,区域间的帮扶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都发挥了有效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互助机制、帮扶机制,以教育为基础支撑和战略支撑,推动人才、科技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带动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健康发展,在互助中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

在利益补偿机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于不同区域功能特征不同,有些区域的发展重点就不是产业经济,尤其是生态功能涵养区。因此,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按照区域公平、权责对等要求,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即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同时,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扶持政策,相关中央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倾斜。在利益补偿机制中,各区域人民感受到的幸福生活是由其他区域人民在默默支持着,深化幸福生活是大家共同奋斗出来的理想信念。

在区域教育衔接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区域教育既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教育,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又要考虑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甚至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教育协同能促进各区域间尤其是邻近城市、县镇间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统筹合作和有效衔接,顺应人口流动变动趋势,确保人民群众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总之,在区域协同战略中,各区域、各族人民间的相关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厚,各族人民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奋进走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安雪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教育、教育政策、教师管理等)(《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