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促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我国由乡村社会演进而来,当前仍有5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近1/3。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依然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仅为国内工业现代化水平的1/10,乡村教育质量仍与城市教育质量有着较大差距。以教育改造乡村,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促进全民共同富裕,迫切需要通过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改革留住现有乡村教师,吸引外部优秀教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
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现状及其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教育评价要坚决破除“五唯”痼疾,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方向。考核评价是聘任、激励、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和依据,当前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被城市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所绑架,以促进学生提高分数、升学转学为导向,存在重成绩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重资历轻贡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重成绩轻育人。《总体方案》强调,教师评价应当推进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然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仍是评价乡村教师队伍的普遍取向。一些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职位晋升、薪酬评定等均以可量化的教学成绩代替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及其带给学生的影响,忽视师德师风、学生关怀、家校共育、社会服务等体现教师综合育人水平的质性指标。重成绩轻育人的“指挥棒”严重扭曲了教师定位,乡村教师为迎合评价体系下的职业发展要求,一味地探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模式,进而忽视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乡村教师队伍育人能力进一步弱化,背离了教师评价的初心和使命,不利于乡村教师提高自我质量和学生质量。
重结果轻过程。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现象较为普遍。首先,乡村教师评价制度通常注重静态结果表达,以教师的教学绩效为主要依据。学校或教育部门一般根据教师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优生数、获奖数等作为结果性指标计算教师考评得分并划分等级,以期推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而对教师备课过程、授课方法、答疑指导等课程教学过程基本忽略,功利主义特征较为明显。其次,教师评优评先的评价模式通常为常模参照测量,多以同行间横向评比为主。学校或教育部门对参评教师的教学成果择优排序,缺乏对任务繁重、努力钻研类教师和自身能力提升明显教师的激励和肯定。再其次,乡村教师评价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进行,评价结果的影响期限较短。学校大都不去及时掌握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也不去及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激励和表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自我约束标准和工作积极性。
重资历轻贡献。政府为激励人才向乡村地区流动,出台多项专门政策鼓励职称、表彰等指标向乡村教师队伍倾斜。然而,相对城市教师队伍而言,乡村教师队伍流动性较高,人事管理制度相对松散,教师评价体系缺乏适切的评价指标和规范的评价流程,讲求资历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乡村教师评价未能科学设置工作年限指标占比,资历倾向较为突出,职位晋升、职称评聘等分配指标大多优先给予工作时限较长、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评优评先论资排辈成为乡村教师评价的共识,新入职教师晋升渠道较窄、发展空间受限,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制约了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与活力。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学校教师评价未能对教师实际贡献度进行客观量化,参评教师仅被告知评价排名及结果,监督与反馈环节流于形式,根据参评者工作及教学资历予以操作的较多,评价指标在乡村教师队伍中可信度较低,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未能较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乡村教师队伍现行评价体系的不利影响
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指引着被评价对象的前进方向,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效果及其教育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五唯”现象无法满足乡村教育对教师数量、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利于引进改造乡村教育的真正高素质贤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各项乡村教师专门政策支持下,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均有所提高。然而,乡村学校准入门槛偏低,在“重成绩轻育人”的教师评价导向下,学校对拟入职教师和初入职教师的潜在贡献评价不足,缺乏明确的乡村教师准入标准和适切的乡村教师发展标准,教师招录和发展过程重学历、轻素养,引进了相当一部分擅长考试、夸夸其谈的青年,其中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只是面对就业压力暂时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仅为考公、转岗等在做就业缓冲。学校引进的年轻力量未能给乡村教育发展带来活力,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效果甚微。
不利于留住真正有能力提高乡村教育的骨干。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师范院校的资助、培养和引导下,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逐渐拓宽,大批优秀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然而,在此表象下,一些教师流失意愿仍然强烈,新入职教师服务期满后较多选择离开乡村,入职环境、待遇更优的城镇学校或转岗离开教师行业;骨干教师则凭借优异的教学成绩接受优质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反复经历“引进人才—流失贤才”的过程,长此以往,其数量短缺现象无法得到实质改善,教师队伍稳定性也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不利于提升真正有情怀投身乡村教育的人才能力。对于乡村学校而言,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教师行为,更好地对教师进行管理、约束和引导。现行评价体系下,乡村学校致力于对教学成绩突出、升学率高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较少关注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忽视了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对教师思想、能力等的需求。尽管部分学校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学习研讨开展了一些专题培训,但“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向使乡村教师自我学习、交流研讨的时间和精力多被教学工作占用,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淡薄,容易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培训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构想
乡村教师队伍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认可与被认可的多个方面。改革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要从思想、价值、需求、质量、制度五个方面明确评价导向,为建设有素质、有能力、有情怀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指明方向。
思想导向,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乡村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建立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评价必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必要指标,各项奖励机制也要将合格的师德表现作为参评的首要条件。首先,构建专门的教师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评价体系。教师是思想政治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评价回归育人本质必须加强对乡村教师政治素质、道德行为、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考核,及时掌握教师思想动态,引导教师在乡村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实育人理念,推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其次,及时对教师育人成效作出评价。乡村教师育人首先要有以乡村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教授乡村学生知识、提升乡村学生能力的同时关注乡村学生心理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教师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应该基于乡村教师在乡村学生认知、行为等方面发挥的正向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引导成效,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价值导向,将多元评价方式作为乡村教师评价的基本条件。根除乡村教师评价体系中“重成绩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的痼疾,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改革现有评价维度,建立适用于乡村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强化教师多元发展的价值认同。教育教学工作极具复杂性,特别是对乡村教师而言,既要适应多学科、多课时的教学节奏,又要钻研乡村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还要关注特殊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育人工作的多样化必然需要教师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校通过构建适用于本校教育需求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专业提升、学术研究、学生管理、家校共育、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拓创新,以立德树人作为宗旨,形成多元发展的价值认同。二是构建教师多元发展的交流平台。多元化教师评价能够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差异性,使在部分领域工作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构建多元化教师交流平台既能为教师间相互交流研讨提供机会,又能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目标。
需求导向,将教师实际贡献作为乡村教师评价的核心依据。当前,乡村教师流失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症结。究其原因在于乡村教师引进质量不高,引进的教师能力与乡村教育发展方向适配度低。因此,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改革应从源头着手,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设置乡村教师准入门槛,对拟入职教师从思想、学历、专业、经验等多维度进行评价考核,构建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首先,明确乡村教师队伍人才引进需求导向。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应相互促进,学校引进教师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构建教师引进评价体系,基于教师各项素质与学校需求的相关度对拟入职教师进行评估,预判其对乡村教育的可能贡献度。其次,开展教师实际贡献度考评。教师育人工作具备内隐性,其部分工作无法通过具象的指标进行衡量,教师评价要避免过度量化,结合教师的能力、成绩和努力进行综合考量,突出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打破教师引进和教师评价唯学历、唯资历的现象。再其次,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奖惩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效益。对于多次考评未达标的教师,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应及时关注、重点培训,改进成效较差、无法顺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则应待岗、转岗或辞退。
质量导向,将专业素养提升作为乡村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教师队伍评价旨在以评促建,主要目的是提升教书育人而非仅仅证明。当教师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自身利益挂钩后,教师自身能力发展往往会被忽视,教师便会转而投身于满足各项评价指标的要求,无心参与各类教师培训进修活动。因此,乡村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改革应注重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乡村教师的自我学习与交流研讨等指标纳入乡村教师评价体系中来。一方面,建立基于教师自我提升的评价制度。与城镇相比,乡村教师本就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相对落后,乡村教师更应抓住各项学习培训机会,吸收借鉴其他地方或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乡村教师评价应将教师对外进修、总结反思、教学改革的频率、成效纳入考核,实现教师自我发展与教师队伍共同提升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以评价营造学术研讨氛围。乡村教师评价应鼓励乡村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所学专业知识,探索适用于乡村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和教育理念,建立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制度导向,将非物质性激励作为乡村教师评价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乡村教师评价为乡村教师职称评聘、职位晋升和年终奖励提供依据,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正向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强化了教师教育的功利性。健全教师评价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正确而长远的导向作用。首先,建立凸显育人及其研究的晋级、晋职及利益分配评价制度。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仍是“五唯”现象的产物,合理进行职称、绩效、工资等分配的首要任务是弱化“唯”的含量,合理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对于乡村教师评价而言,应适当弱化分数、资历等指标的占比,将教师对乡村学生培养状况、乡村文化弘扬等方面的研究纳入考评体系,激励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本土特色开展学术研究,厚植乡村教育情怀,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和使命。其次,建立基于日常工作表现的荣誉授予制度。如果说职称、奖金等是从物质上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那么荣誉、表彰等则是从精神上对教师进行激励,同样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和鼓励,将教师对学生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家校交流的频率和效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投入程度等细节进行记录、考核和评价,及时对教师进行表彰、表扬,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积极性,促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新忠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羽芝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
猜你喜欢
月内热榜
- 1 女老师穿“紧身衣”,被校长批评后很委屈:教师不能自由穿衣吗?
- 2 2022年广州41所学校高考成绩情况如何?
- 3 广东省最年轻省委常委走红,双非毕业也能身居高位,真是不简单
- 4 2023年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一般是几月份?
- 5 二十大机构改革,有哪些单位会消失,机关的你有危机感吗
- 6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浙江:https://jiaoshi.zjedu.gov.cn/
- 7 3到10岁的脑筋急转弯五篇
- 8 2024绵阳一诊定了,四川首次大考,绵阳外的大部分学校也会参加
- 9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广东:https://jiaoshi.gdedu.gov.cn/
- 10 实心球运动会加油稿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