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教师粉笔字书写基本功的展示与考核现场。许爱华摄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教师粉笔字书写基本功的展示与考核现场。许爱华摄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乡村教师及乡村学校教育将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时期,乡村教师承担着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激发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让专业成长内化为乡村教师的一种自觉。同时,要通过项目引领、抱团发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人工智能等方式,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更多更优的学习平台,通过选树榜样的力量,让更多乡村骨干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坚守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瓶颈必须尽快打破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乡村学校建设投入,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设施设备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他们更多倾斜”。中央领导多次就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为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如: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副高级以上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在职称名额及竞聘条件上向基层乡村教师倾斜,提高中小学教师职称比例;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政策等。但是,如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扎根山区的教师队伍,让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这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

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计划》和《意见》的实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乡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乡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受学校编制及其他因素影响,教师进不来和不稳定仍是导致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因素。自2006年国家实施“特岗计划”以来,通过有效实施“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及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但是乡村学校教师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条件相对较差,一方面,部分新招聘教师到校看到条件差后就选择放弃;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镇学校,造成乡村学校教师相对紧缺。村小、教学点仍存在教师包班、包学科教学现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方面。乡村学校教师主要是原民转公教师和近年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差距大,年轻教师到校后缺乏骨干教师的帮扶和引领,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但受学校编制影响,无法配齐专业的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尤其是实施课后服务和新课标后,艺术类学科教师更为紧缺,这些课程都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专业素质不高。相对城镇教师来说,乡村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一方面,是缺少骨干、优秀学科教师的带动和引领;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培训机会少,即使有机会参与相关培训,但培训内容与乡村教师实际需求脱节,教师专业素质远远落后于新的教育教学需要。

多渠道补充,让乡村教师“进得来”

精准补充教师。建立完善各学校师资数据库,精准掌握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情况,为合理配置师资提供依据。

改革招聘方式。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聘、学校使用的“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学校教师岗位、学科、历等需求,精准招聘所缺学科教师,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问题。

定向培养教师。教师外流是造成乡村教师不稳定的因素,新进教师受家庭、夫妻两地分居等因素影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应通过“菜单式”培养方式,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所需学科教师,由省级师范院校定向培养一批本土所需的学科教师,签订服务年限,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补充。

建立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机制,通过降低职称评定门槛、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待遇、优先评优选先等政策措施,鼓励城镇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一方面,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缺员和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和促进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多举措激励,让乡村教师“留得住”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乡村学校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特别是年轻教师工作之外的生活显得枯燥,加之受婚恋、异地分居等因素影响,很难留住年轻教师,许多乡村学校都是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或本地教师在坚守。要通过强化乡村学校党的建设,落实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结合当前实施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进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乡村情感的认同,引导他们奉献爱心、扎根山区教育。

二是强化社会认同目前,尊师重教逐步在社会形成了良好风尚,但对乡村学校教师来说,因地处偏远,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和范围有限,缺少幸福感和存在感,对自身职业认同度不高。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特别是针对乡村教师,要通过加大乡村教师补贴,建立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对长期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大对乡村教师先进事迹的挖掘和宣传,大力营造关心、关爱乡村教师,支持乡村教育的良好浓厚氛围,让乡村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认同感、幸福感、存在感和优越感。

三是完善评价体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扎根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评价体制机制,通过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鼓励和支持教师自我发展。在职称评聘方面,一方面,适当降低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门槛,比如在论文、课题等方面;另一方面,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适当放宽条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针对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适当提高比例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

多形式培训,让乡村教师“教得好”

精准化培训。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更需要一专多能、“万精油”型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个人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施展空间,通过建立健全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精准掌握每名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情况。根据教师个人成长方案和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与需求,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造血式”的教师自我成长路径和平台,改变传统的“输血式”被动培训模式,建立完善鼓励乡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乡村教师“内生式”发展。

集团化带动。“抱团”发展是解决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改革,以“强带弱、老带新”等方式,采取“1+1”或“1+N”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或学区,由教育集团总校选派骨干教师、优秀学科教师到成员校支教或通过置换乡村学校教师到总校跟岗学习,辐射带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立健全集团集体备课制度,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体备课,让乡村教师在探讨、反思、实践过程中快速发现问题,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定期化交流。建立完善城镇教师有序流动机制,通过定期交流、岗位竞聘交流、支教帮扶交流、教师走教等方式和途径,推动城乡之间教师的有序流动。通过选派县城优质学校中层干部、学科优秀教师到镇、村学校挂职锻炼,辐射和带动乡村学校规范办学、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研训化推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乡村学校由于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学科专业不合理、教学水平低下的现实问题,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没有达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目的。教研部门要对乡村学校教师“多看一眼,厚爱一分”,教学视导的触角要多伸到乡村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围绕“优质带动,分片覆盖,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城镇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城乡教研共同体,开展联片教研,选派骨干教师、优秀学科教师送课到校,同课异构,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修研讨等,提升乡村教师业务水平,帮助他们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解决乡村学校教研力量薄弱的问题。

智能化提升。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智能教育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种能力。学校应加快推进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开展智能教育教学实践,增进教师数智化学习和教学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的实施,全面促进乡村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创新发展。同时,要通过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方式,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更多更优的学习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乡村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解决乡村学校因师资结构不合理开不足课程、不好课程的问题,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作者陈荣贤,系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副局长)(《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