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哈萨克族曾逐水草而迁徙,是一个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

哈萨克族曾逐水草而迁徙,是一个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其中,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阿克塞”)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当地先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学学生体验毡房搭建。向国忠 供图

古老传说中的生态意识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哈萨克族族源的传说。传说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年轻首领,在一次战争中身负重伤,昏倒在沙场上。这时草原上飞来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它救活了这位首领后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与首领结为夫妇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天鹅”),从此,哈萨克族人民将白天鹅视为祖先的化身。人类源于自然的传说,实际上诠释了哈萨克族人民心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阿克塞的山河湖泊也因传说而闪烁着绮丽的色彩。在白雪皑皑的土尔根达坂山,野生动物自由徜徉,传说在很久以前,是一个名叫土尔根的少年向上天求来了河流和敦德冰川,后来哈尔腾草原和海子草原的牧民才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还有关于阿尔金山和苏干湖的传说,相传现在的阿尔金山是一个名叫阿尔金的少年与恶魔决斗后变成的,少年化身为山,继续守护草原的平安;而大小苏干湖则是喜欢阿尔金的两姊妹化作的,千百年来,他们山水相依,守护着美丽的海子草原。今天的海子草原,溪流淙淙,碧草如茵,野骆驼、藏原羚、白天鹅等各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这样的画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下,显得尤其珍贵。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情怀

哈萨克族爱好文学,尤其是哈萨克民歌内涵丰富,包罗万象,里面有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马和歌是哈萨克族人民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人民游牧在辽阔的大草原,用歌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绵羊的仔羔,我的宝贝,在草地上的小家伙,你在哪里哟我的小乖乖”,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动物的珍惜和喜爱之情。“褐色的大雁鸣叫着划破水面,嬉戏喧闹把欢乐洒满草原;像褐色大雁那样该多快乐,放开喉咙让歌声滋润心田”,更能看出哈萨克族人民借着对动物的生活想象,表达对徜徉于自然的向往,用歌声表达着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的愉悦感。“甘肃阿克塞,哈萨克繁衍的地方;天鹅、大雁竞相遨游戏水,碧波荡漾的水面泛起银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与动物彼此关爱、相处融洽的美好画面。

言语中,最美不过是谚语。哈萨克族人民常说“打马的人将失去朋友”“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泉水使土地青葱,知识使人民强盛”,朗朗上口、诗意浓厚的哈萨克谚语在告诉人们很多人生哲理的同时,也表达着哈萨克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经过世代口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已经深深融入哈萨克族人民的血液。

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解,在哈萨克族人民心中,早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在竞技游戏和歌舞中亲近自然

哈萨克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表现在日常的竞技游戏和舞蹈中。哈萨克族的竞技游戏主要有叼羊、赛马、赛驼、姑娘追等,草原健儿们在欢声笑语和激烈的角逐中不仅锻炼了体格、磨砺了意志,而且在与动物亲近的活动中燃起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哈萨克族人民向来能歌善舞,当你走进阿克塞草原,到处都能看到哈萨克族男女老少优美的舞姿。哈萨克族舞蹈中的代表作《卡拉角勒哈》,舞蹈动作模仿走马,动作优美,惟妙惟肖。还有模仿飞禽走兽的舞蹈,如在《鹰舞》表演中老鹰在天空飞行,忽而俯冲而下,忽而直冲云天的场景。

激烈的竞技游戏和节奏明快的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让人们在热情奔放或轻松愉悦的旋律中,感受与散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动物崇拜和言行禁忌中敬畏自然

哈萨克族把天鹅看作保护神,不允许有人掠杀天鹅,或者打扰天鹅繁衍后代。除此之外,他们也崇拜鹰的勇敢;忌讳伤害猫头鹰,认为会对自己的生命和后代构成威胁;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不要用脚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头部。这些关于动物的崇拜使哈萨克族人民相信野生动物与他们的部落和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客观上达到了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目的。

哈萨克族人民还教育孩子不往泉水、溪流里扔脏东西,不挖掘山地、破坏自然植被和树木。在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一代又一代的哈萨克族人民逐步形成了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情感,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伤害,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四季转场中习得生活智慧

四季转场使有限的草场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和循环利用,使草场的载畜量得到成倍的提高,可以不断给牲畜提供优质的牧草,保证牲畜的成长。四季转场维系了生态的稳定与平衡,深刻阐释了哈萨克族人民质朴的生态理念,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疾病、瘟疫对人畜的侵害。今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仅自觉遵守国家的禁牧限牧政策,遵守生态规范,保持生态平衡,而且大力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早已深入每一个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

同时,哈萨克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还积累了依据观察野生动物的迁徙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有效地克服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对人畜的影响。例如,大雁南飞不久寒流将到,根据野鸭鸣叫声预知是否下雨,黄羊的突然集结预示沙尘将至等。这些在自然中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保障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保护了哈萨克族人民聚居地区的生态环境。

地名中蕴含的朴素自然观

阿克塞辖红柳湾镇和阿勒腾乡、阿克旗乡、阿伊纳乡,这三乡一镇名字均与自然有关。顾名思义,红柳湾镇因一处茂密的红柳林而得名,红柳耐寒、耐旱、耐盐碱,把根深深地扎进沙漠里,顽强地与风沙抗争,忠诚地守护着阿克塞这片绿洲。“阿勒腾”在哈萨克语中是金子的意思,既源于这里有储量丰富的金矿资源,也意指金子一样圣洁的哈尔腾草原。“阿克旗”在哈萨克语中指白色的芨芨草,每到秋季,白茫茫的芨芨花在微风吹拂下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同时芨芨草也为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阿伊纳”在哈萨克语中是镜子的意思,意指大小苏干湖如镜子般镶嵌在海子草原上。

红柳湾、阿勒腾、阿克旗、阿伊纳,一个个看似朴素的地名,实则折射着阿克塞人朴素的自然观。

寄情于取材自然的毡房

在美丽而广袤的阿克塞草原上,一顶顶洁白的毡房,在阳光映衬下宛若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和谐而自然。哈萨克族毡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代刘细君的《悲秋歌》中记载:“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里的“穹庐”就是哈萨克毡房。毡房由栅栏、房杆、圈顶、房毡和门五大部分组成,其骨架是由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制作而成,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织,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则用松木制作。用这些材料加工的毡房,不仅坚固耐用、易于拆卸,而且居住舒适、防震防寒,是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资源进行精心构思、巧妙加工的智慧结晶。如今,哈萨克族人民大都在城市定居,但婚丧嫁娶时往往还会在楼下搭起毡房,与亲朋好友团聚,在回归自然的环境中共话美好愿望。

草原是哈萨克族的摇篮,哈萨克族人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草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逐步形成了同草原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哈萨克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引导当代人民感受自然之美,自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向国忠,单位: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