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探索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做好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为突破口,建立育心与育德“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构建“德心共育+校院联动+多方协作”三位一...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做好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为突破口,建立育心与育德“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构建“德心共育+校院联动+多方协作”三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做好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综合保障”等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经三十余载的实践探索,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也逐渐构建了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然而,随着教育内容的迭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方法,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着力建设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一体化”格局:育心与育德协同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尤其是将其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应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支撑点,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全覆盖推进,努力构建全过程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

一是重视机构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是保障工作开展的基石,高校应积极探索学校党委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设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专班等组织机构;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管理机构;依托省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区域中心等指导机构,协力指导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一个是抓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心理专职教师兼具专业技术和行政人员双重属性,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落实好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学校党委应从条件保障上实现心理专职教师的职务职称双线晋升,不断加强工作激励;另一个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维护技能。以此增强教育力量的协同,进而提升德育、心育共生系统的协同作用。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统一,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从危机干预层面了解心理工作,还要从更高的视野将心理工作的目标定位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此,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工作重心前移,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之前就进行筛查、 宣传和教育,做到提前发现、 提前处理,避免危机的发生。高校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对测查、研判、培训、谈心谈话、意外倒查等心理工作流程进行建章立制。包括建立“周通报、月研判、季小结”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分级分类的“心理守门人”培训制度,各级各类心理工作队伍协同发挥作用的谈心谈话制度,心理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和心理类学生意外倒查机制。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干预三个方面,全覆盖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工作。

一是要抓好课程主阵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德育目标,例如增设“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德育目标,突出课程内容的价值引导,努力推动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二是高校应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为主抓点,积极开展多类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贴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心理游戏、主题活动、竞赛活动等活动实施,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合作与为人处世,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是高校应严格落实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学生关怀工作。高校要转变危机干预工作理念,从危机应急到教育为主、 预防为先,持续推进心理测评普查工作。要形成高关怀学生库,进行动态精准管理,对重点关注学生,由二级学院、家长、心理中心、联系医院共同制定干预方案,给予积极的帮助与心理支持。要通过心理中心定期对学员和家长进行危机干预相关的专业指导,做好危机干预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3.心理育人与“五育”并举相融相促

高校将心育与五育相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之势。心理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基石。

具体路径上可以有以下几个层面:在德育层面,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德育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展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智育层面,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学业困难教育指导,将学业预警与心理问题预防进行综合研判、协同解决。在体育层面,通过“舞动心理治疗”工作坊、趣味运动会、心灵万步行等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在美育层面,通过开展漫画设计、海报设计、插花比赛、心理音乐剧场等美育形式,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劳育层面,发挥学生志愿服务动力,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增长技能、服务他人,充分挖掘发现自己的价值。

完善“双系统”建设:校级与院级协力推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系统思维谋划,充分调动校院两级队伍的积极性,建立校院两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协同合力。

1.校级系统发挥整合主导作用

学校党委要做好谋篇布局,发挥好主导作用,系统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力量。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专班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成,主要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运行规律和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

高校要发挥各机关部处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力作用,整合好学校教务、医院、宣传、保卫、后勤、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构筑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联防联控合力。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心理危机预防与工作专班协调各成员单位,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引导、保卫部门负责安全维护、校医院负责躯体应急服务、后勤部门负责后勤保障等。

2.院级系统做好下沉基层工作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子系统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基础单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在组织机构上,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子系统包含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院级学生心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判学院学生心理状况、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等工作,有效制定举措、落实责任,整改问题,通过组织学工系统、教学系统、行政系统的综合力量,协同各级力量,整合充分发挥和调动年级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朋辈互助团体的力量,构建全员防控体系。学院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实效作用,以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为抓手,通过建立开展班级破冰活动,班级心理文化展示评比活动,心灵对话等贴近学生的活动,有效加强朋辈间的心理支持与辅导,深层次构建互助自助格局。

在工作机制上,学院可以通过建立谈心谈话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危机识别与干预评估机制,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摸查学生的去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学生的困境与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覆盖作用。在谈心机制方面,学院可以定期通过学情总结调查、心理主题班会等,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重点掌握有身心疾病、家庭经济、学业、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情况,建立常态化的谈心交心机制,落实一人一档,适时了解学生情况,畅通沟通渠道。在网格化管理机制方面,第一,织密织牢以“宿舍长—班级心理联络员—班团主要学生干部—班主任(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为主体的五级学生心理信息反馈与防控网络。第二,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等每月遍访所有学生宿舍,组织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研判会,及时更新、动态完善各类要重点关注的关键学生信息库。第三,建立一定范围的“师—家—生”联系制,全覆盖了解学生情况,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育人合力。在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方面,学院子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下沉工作的优势。第一,通过组织新生撰写自传,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对新生自传进行及时审阅,可以从中了解个人成长史的有效信息,促进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第二,在学生心理普查之后,可由学院子系统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在其指导下进行访谈甄别。第三,作为家校联系的主要力量,与学生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处置流程等工作台账。第四,危机干预期间对学生进行持续动态观察,护送学生送医转介,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等。

加强“多资源”合作:学校与社会协作配合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家、校、社协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家庭应当成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第一道屏障

构建家校合作有利于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水平,增强科学心理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有效性。此外,构建家校合作有利于加强家长对心理危机紧迫性和危险性的认识,强调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危机发生时家长作为学生的心理守护人需要第一时间到校共同处理危机,有利于提高危机干预的成功率和干预效果。危机结束后,家庭的支持对学生的心理重建至关重要;构建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危机发生后学生心理危机的恢复。

2.高校构建家校合作的具体途径

一是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宣传,探索筑牢合作基础新路径。入学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制作相关的知识科普推文和宣传展板,帮助家长获得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亲子关系沟通技巧》《心理疏导与家庭成长》等线上线下专题培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开展“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的 “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帮助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提升亲子关系亲密度。

二是多措并举强化定期反馈机制,促进家校合作新发展。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以积极导向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针对高关怀学生,学校每月定期以线上和线下家访方式与学生家庭建立紧密沟通,每学期末将学生在校心理、学业、生活等情况编制《家长告知书》并寄送到家,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异常动态,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

三是明确干预职责分工,创新危机干预长效合作新模式。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深入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同时做好陪护工作。在家长或者近亲属抵达学校后,帮助家长正确认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就医,协助家长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协助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四是心理危机妥善处理后,学校要与家长沟通心理高关怀学生的恢复情况,了解学生的状态,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当帮助。建立健全病情稳定学生的复学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资源为心理高关怀学生提供服务,建立帮扶机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3.高校与政府、公安、医院等社会资源的协同路径

一是发挥医校合作的力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职责范围的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的诊断、治疗。高校可与校外多家精神专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医校联盟”合作机制,高校教师与医疗工作者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高校可在医疗工作者的指导下,对心理工作队伍开展精神卫生讲座培训、危机干预督导,规范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定期邀请心理科专家到校开展值班坐诊、心理咨询指导,畅通心理危机学生转介诊疗的“绿色通道”。

二是高校应强化警校协同,公安部门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主要是起到维持治安和安全的作用。当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危险行为,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时,公安部门可以及时介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学生和他人的安全。公安部门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指导,帮助学校和家长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三是发挥政校合作的力量,发挥社区、片区等协同管理的力量,例如在广东省高校,可以依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中心的组织优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业技能培训、咨询督导和危机干预案例交流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作者胡钦太: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9期《中国高等教育》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