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高考填志愿,专业选“热门”还是选“冷门”?专家解读→

高考填志愿,专业选“热门”还是选“冷门”?专家解读→

举报2024-12-27 15:53 事业线
高考填志愿,专业选“热门”还是选“冷门”?专家解读→,高考,本科,毕业生,高校

2023年分数已出

考生们也将进入紧张的填报志愿环节

调研发现

考生对热门专业仍跟风追捧、

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学科专业

设置调整优化的步伐逐渐加速

当下所谓的冷门、热门专业

是否还应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参考标准?

听专家学者一起谈谈

1

经过优化改革而出现的新学科专业,不能简单用“好”或“热门”去定义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中

出现的新专业是否都是“好”专业?

是否会出现这些新专业成为新的热门专业

而以往的热门专业不再热、冷门专业

愈加冷的情况?

6月7日,在杭州市学军中学高考考点,考生和老师拥抱。

南开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认为,《方案》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因此,经过优化改革而出现的新专业或是应当下需求而产生,或是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热门”去定义。

“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看,学校对传统的工科、农科、医科和文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可能会增强这些专业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但这些新专业是否一定是大众心里的好专业,一定是热门专业?也未必。”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表示,专业的本质是课程组合,可以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优化。

在他看来,讨论专业设置调整应区分办学层次与类型。一般而言,对于研究型大学,文理基础学科中设置的专业尤其应保持相对稳定。基础性学科对应的专业尽管就业面窄,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冷门专业,但这些专业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学科生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金柏江认为,传统专业往往具有成熟的教学培养体系,培养出的人才经过用人单位检验,特别是基础学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经久不衰,并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不断生发出新的方向,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性极强的人才。

“新专业能否成为热门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乐于选择的专业,既取决于人才培养的适应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也取决于学校专业的办学实力。一定程度上,新专业很可能成为热门专业,但是,专业、行业的发展是有周期的,一味追新设立的专业也可能在行业周期中变成下行态势。传统专业结合时代需要,复合新的元素,也可能成为热门专业。最主要还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时,能否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能否为学生储备未来20年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素养,支撑学生的长期发展。”金柏江说。

中国农业大学生院培养处处长何志巍表示,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发展前景、岗位附加值和职业生命周期。她举例说,中国农业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秉承着“四象限”原则(将水平向右的横轴定义为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将垂直向上的纵轴定义为产业兴旺就业前景好),位于第1象限的是学校优先发展的专业,第2-4象限依次为限制发展、淘汰发展和适度发展、那些会被淘汰的专业,都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符合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的学科专业。

“由此来看,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专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新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一定是适应国家需求、时代潮流、科技发展的一批专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出现‘热火朝天’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受欢迎’的新专业。同时,一些人们心中曾经的热门专业也会逐步降温。”

但她也提醒,“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就会愈加冷门,比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日益重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农学类专业正在逐步升温。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为例,考生喜爱程度明显上升,录取分数近三年逐年提升。同样,随着‘强基计划’的逐步深入,一些曾经不被考生、家长所关注的基础学科、冷门专业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渐‘回暖’,形成新的热门。”

2

大学专业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冷热”之分,以任何单一指标去评判专业“冷热”都不可取

乔锦忠表示,专业“冷热”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状况有关。“比如在工业化没有实现之前,可能在公共部门就业相对较好。在工业化过程中,在科技含量高、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就业相对较好。伴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学由原来的冷门专业正变得越来越热。哪些专业能成为热门,要看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

金柏江认为,目前来看,专业的所谓“冷热”更多是人为制造定义的产物。舆论轻易定义专业“冷热”,主要是将特定专业的岗位收入、工作环境、社会需求等因素,简单等同于专业的“冷热”“好坏”,忽略了专业自身的学科特性、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学校自身实力等因素,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取向。

一味地计较世俗的“冷热”,收获的可能是一个工作岗位,一份尚可的收入,但失去的可能是个人的热情与价值。“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专业的‘热’或‘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对于特定专业的需求,但是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样具有周期性。随着时间推移,当下学生们竞相追逐的专业,在就业时也许会面临人才饱和,‘热门必选’反变为‘红牌预警’。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转向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内心的热爱。”

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高考首日教师送考

何志巍认为,大学专业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冷热”之分,以任何单一指标去评判专业的“冷热”都是不可取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国家的发展,需要各个行业共同发展,需要各个专业都有可用之才,不是仅仅需要某几个热门专业的人才。如果一定要说专业有‘冷热’,那么一定是在某种前提条件下提出的,比如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观点等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眼光放长远,从纵观历史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也没有永远的冷门专业,更没有对每个人都适宜的热门专业。”

同时,她还提到,报考的专业热门不一定该专业的就业就热门,反之亦然。如地质、气象、勘探、考古等在大众观念中认为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但事实上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对口单位用人需求突出,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十分抢手。以中国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为例,在报考时由于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其不够了解而相对“冷门”。但是这个专业依托的是国家A+学科,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科实力、科研平台,学生在升学深造、就业创业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

3

专业选择本质上是能力、意愿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填报专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读大学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会思考、能创造,能够在提升自我中逐渐认识和拓展未来的发展之路。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一定可以、也一定需要超越原本所选所学专业的‘冷热’。大学专业的选择确实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绝不是意义的全部。选择任何专业,都不影响你在大学期间探索未知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人生的视野。”何志巍说。

她认为,学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专业的“冷热”可能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在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不要先考虑专业的“冷热”,而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个人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结合国家发展趋势,科学地作出选择,才可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专业。“提升面向未来、拥抱未来的能力,不仅是每一个学生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金柏江表示,目前,各高校基本走上了大类招生培养之路。所谓大类招生培养,通常是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1~2年时间内通过专业大类的通识培养,初步了解所在大类、所属学科的大致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大类招生培养,推迟了学生实际选择专业的时间,从高考录取时直接进入专业,转变为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除了转专业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双学位、辅修、微专业等制度,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多加了解,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他提醒,考生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该所大学的学科专业构成,是否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复合学习机会,是否能够提供充分发展可能。

“专业选择本质上是能力、意愿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从理想的角度看,应尽量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选择擅长且喜欢的专业更有利于发展天赋才华,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实际上专业‘冷热’对个人是相对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热门专业竞争很激烈,在冷门行业如果做得好,收入和价值感也不一定比热门专业差。另外,学业规划应从长计议。从长期看,在本科阶段选择基础学科,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应用型和职业性学科,更容易形成基础宽厚、专业精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有利于未来长远发展。”乔锦忠说。

高考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

考生与家长不仅要做好技术层面的基础工作

还需要在“学校与区域”

“兴趣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等方面

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1

关注个人专长与学校及专业匹配度

学生提问:高考报志愿,学校与城市,哪个更重要?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圆: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选择难题,其隐含前提是考生目前比较心仪且够条件报考的几所学校办学水平属于同一层次,比如说都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或都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如果学校办学水平有明显差距,则不难选择,应优先考虑学校而非城市。毕竟,无论是位于哪个城市,一所办学水平更高的学校,其综合实力、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生源素质、发展平台等等整体而言均为更佳。例如,名校一般拥有更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更先进的教学设备,相对于一般学校,能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氛围。又如,名校具有更高的声望和社会认可度,其通常更能够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并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机会。

如果是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中选择,即学校整体实力差距较小,那么根据城市性质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在同一层次,比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区别,则应优先考虑城市因素。毕竟,经济发展实力和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有更为丰富的科教、文化和社交资源,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社交圈。同时,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对多元,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更公平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另外,学生也无需担忧大城市花费高的问题,我国高校学杂费基本一致且较低,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也较为完善,而且一线城市可能有更多的勤工助学与兼职机会。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层次学校所在城市发展水平也属于同一层次,只是位于不同地域。这种情况相对复杂,是真正的选择难题。一方面,考生要考虑个人因素,包括对学校的偏好,比如对某所学校更有兴趣或者更倾向综合型大学;对地域的偏好,比如喜欢天气适宜的城市;家庭需求,比如需要兼顾照顾家人等等。另一方面,应重点考虑个人专长、志向与学校及其所设专业的匹配度,以借力学校平台发挥所长。如果有明确擅长或未来想要从事的专业方向,则应报考在这一方向更具办学优势的学校,不论其在哪座城市。如果在高考之前,就有过上大学先修课程、进入大学实验室体验等大中学衔接教育经历,则更易于明确匹配度。另外,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考研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对于提升自我的诉求愈加强烈,因此本科教育往往只是起点,在学校与地域之间做选择时,考生也应将学业规划纳入填报志愿的整体考量之中。

高考前义乌中学老师指导学生。

2

别被部分专业名字所“迷惑”

学生提问:选专业,应该选兴趣所在,还是发展前景更好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朱忠琴:根据兴趣还是专业发展前景选专业,是每一位考生及家长都会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专业的选择涉及学生的兴趣,以及兴趣与能力、就业前景之间的关系。首先,大家要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在《光明日报》教育实践版上周组织的讨论中,就提及了这一话题,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部分学生会被部分专业的名字“迷惑”,似是而非地想象这些专业所通往的职业前景,产生填报兴趣。如有的学生看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认为该专业是从事临床医学研究或高端医学问题研究,觉得这个专业有趣、有前途。而实际上,该专业是个工学专业,需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课程,就业方向多与医疗器械相关,与学生想象相差较远。这种由专业名字而产生的兴趣,往往只是表面兴趣,并非长久热爱、愿意为之持续投入的真正志趣。

其次,要看清学生兴趣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有一些职业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旅游管理专业并非去全国各地免费旅游,如果毕业后从事导游职业,则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经常性外出带团的能力等。为了避免根据“表面兴趣”选择专业,考生在填报专业时须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并从该专业就业时的能力要求倒推,分析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

最后,要理解兴趣与就业前景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大数据、电子信息工程等成为“热门”专业,也被诸多考生和家长当成发展前景广阔的选项。实际上,我们无法绝对化地定义哪个专业发展前景好、哪个专业发展前景差。能否获得好的发展机会,与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习等都有关联。任何一个专业,哪怕是不被人们看好的专业,只要学有所成,也会有好的发展前景。相反,哪怕是就业紧俏、受市场热捧的专业,如果不感兴趣或者学业不精,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发展。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兴趣、学科特长与就业前景好的专业相匹配,则可避免过多纠结。如若无法匹配,在选择专业时需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思考自己对想报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否感兴趣,自己是否愿意学、有能力学。二是思考凭借自身素质,通过本科学习能否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想明白这些问题,考生才可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3

转专业有政策需慎重

学生提问: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专业,入学后还能换专业吗?专业选择是不是决定了我未来的就业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有些考生在被高校录取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希望重新选择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多数高校和院系都有明确的转专业政策。但是,有意向转专业的考生需要注意:一是不同高校和院系的转专业政策存在较大差别,对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次数、操作流程和考核要求等具体规定不尽一致,因此有转专业规划的考生需要尽早熟知想要转入专业的相关信息;二是转专业要慎重,不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冷门”与“热门”,主要考量依据是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变迁,人才需求和就业格局也会发生变化,转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高收益。

专业选择是不是决定了就业方向?在我看来,多数本科专业确实与未来就业方向存在联系,选择了某一个专业可能对应着某些潜在职业发展路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由于不同类型的本科专业与职业岗位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区别,无法一概而论。例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其毕业生遍布多个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医疗等不同行业从事程序开发、数据分析等工作;传统专业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也能通过专业辅修、深造或继续学习等方式,将专业所学与未来就业目标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有机融合,进一步成长为就业市场所“追捧”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人生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高考志愿填报说到底只是人生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的专业选择并不能完全限制人一生的职业方向。个人的意志品质与综合素养才是未来发展的坚实保障。所以,无论做出什么样的专业选择,都不能放弃努力,要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应以大学的专业学习为起点,从学习习惯、学习技巧等方面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将个人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潮之中。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已经为孩子做出了尽可能大的努力,

选定专业判准方向,还没方向?

上网易高考智愿

更精准、更便捷、更贴心,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一对一式的志愿填报建议。

六大新增功能,助力中国考生学业规划——

1 、更科学的智能推荐:基于往年大数据科学测算,择优遴选,志愿表合理排序,用好高考每一分

2 、1对1订制升学规划:大学+专业+城市3大填报路径,根据考生需求,灵活制定个性化报考方案

3 、合理定位专业方向:行业意向、兴趣爱好两大维度助考生认知自我,依据选择结果推荐 最适合专业

4 、录取概率测算分析:以近三年数据为基础,创新算法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和合理性,规避扎堆填报风险

5 、大学专业多维对比:基于填报需求的院校专业详情展示,提供全方位资料对比,找大学选专业不再盲目

6 、便捷获取招录数据:历年数据横向对比,招生录取形势波动一目了然

来源:教育之江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