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北师大如何培养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

北师大如何培养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

举报2024-12-27 15:53 事业线
北师大如何培养卓越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教师,本科生,通识教育,教育,小班化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秉承“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和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01构建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体系

旨在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在离开学校后,能够从在大学学习时获得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中受益,在未来面对迅速变革的时代和社会时,能够以开放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去应对问题和挑战,探究事物的本质,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方案,创造社会价值。

构建了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每学年开设近 700 门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已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94 门。

学校重点建设 4 门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

02实施本科新生导师(生)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新生导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加强对新生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每年有近 1000 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员等担任新生导师,导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

实施朋辈计划,通过高年级学生分享大学学习经验的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顺利适应和融入高校生活。

03实行专业再次选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

在录取新生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来安排专业录取。2022 年新生专业志愿满足率为 97.1%。

为使更多的学生发挥专长,获得更好的发展,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拥有转专业机会(上级部门或学校招生简章对转专业有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的特定群体,以及曾按照转专业程序转过专业者除外)。学生可在春季学期自主提出转专业申请,由接收院(系)按转入标准进行公开考核,择优录取。转专业不设转出门槛,且可跨文理大类。从我校近年来申请转专业的情况看,每年有 200 余名申请者实现了转专业的愿望。

04实行辅修制度,拓展学生发展机会

在校进行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修读跨学科专业的辅修课程。在规定年限内,符合主修专业毕业要求,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辅修专业证书;修满辅修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辅修学士学位。平均每年有 20% 的毕业生获得辅修证书。

05设置自由选修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规划和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优秀设立高级研修课程,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06实行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探究

推进课程小班化,促进师生互动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校各类课程教学班级规模在 60 人以内的达到全部课程教学班级数的 80%,班级规模在 30 人以内的已超过 50%。

开设新生小班研讨课,课程以理论探索和专业研究为导向,就特定学术专题开展研究互动、学术讨论和科研写作训练,增进学生的科研兴趣,启迪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07实施小学期制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小学期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海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短期研修交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境外实习、考察、调研或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讲座或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08加强科学研究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多种途径支持全体有意愿的学生开展科研探究

◎教育部首批列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

◎首批列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学校。

◎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供本科生申请科学研究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

◎院(系)设有本科生专项科研基金。

◎教师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开放。

09学术论坛名家云集,扩展学生学术视野

学校举办各类学术、文化论坛,如“京师论坛 / 讲坛”“全球发展大讲堂”“铎声讲堂”“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部长论坛”“博导论坛”“治学修身京师大讲堂”“四有好老师大讲堂”“面对面系列讲座”及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等。每年举办讲座论坛数百场,张贴于校园内的学术讲座海报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类讲座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就可目睹国内外名家大师的风采,近距离聆听他们讲授学术动态、发表学术见地、分享人生经历,从而弘德励志、开阔视野。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