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坚持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动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动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摘 要]科技小院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进行了教指委换届。进入新时代...

[摘 要]科技小院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进行了教指委换届。进入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技小院;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分类发展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纸短情长、字字千钧,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研究生深入基层一线,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以及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充分彰显了“科技小院”模式所代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如何更加主动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分类发展,大力推动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和时代课题。

“科技小院”是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国的人口现状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口专业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再加上技术对农业的服务支撑不够,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滞后,科研和生产存在“两张皮”状况,一直阻碍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需求,我国近年来不断扩大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我国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中国农业大学在2009年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模式,即“科技小院”模式。该模式建立在高产高效基地的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基础上,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目标在于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科技小院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科技小院聚力解决民生真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推进乡村振兴,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科技小院模式让懂农业、会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专业人才走进乡村,帮助村民改良技术、发家致富、引领乡村振兴,直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广大研究生扎根农村,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将研究应用一线,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得到全面提升。农民的增产丰收就是对科技小院模式的最好嘉奖,就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好的评价。

2.科技小院聚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技小院着力打造“学校+基地+乡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聚焦培养研究生扎实理论功底、实践技能,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地方农业实际发展需求和研究生个人研究兴趣,个性化定制培养目标,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积极性,提升总体培养质量。每年4月确定被录取的学生,需要在小院进行3—4个月的实践锻炼,完成实践锻炼后才能正式进入研究生课程。在实践期间,研究生需要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中,了解农村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学习生产知识,丰富理论知识,锻炼解决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需要完成两项任务才能毕业,一是完成学术研究任务,二是完成社会服务工作。完成上述任务后,研究生需要对在小院基地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参与农技推广的社会服务进行系统总结,并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答辩通常安排在小院进行,由“双导师”、县乡技术员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并欢迎农民代表列席旁听并提问。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由学校授予硕士学位。

3.科技小院聚力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年轻人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兴农的学问和本领不能只从书本上获取,更需要扎根田间地头,踏遍乡村遍访农家,走出“硬脚板”的功夫。要解民生、治学问,必须向老乡们请教,在田野上丈量,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整理形成“干货”。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收集、研究方案制订后,科技小院的学生正式进入小院生产一线,开展为期一年至一年半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这期间,学生一方面从事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与所从事研究工作有关的农业技术服务。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选题及研究方案由学校的学术导师和小院的实践导师,以及县乡技术员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最后把关,同时邀请科技农民参加讨论,通过后付诸实施。为使研究成果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好指导生产,研究生的多数田园实验都安排在农民的田里进行。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学生进一步聚焦具体农业现实问题,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具体实践,进一步贴近农民日常劳动生活,对研究和解决现实农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技小院聚力推动我国农业教育国际化

科技小院模式既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也是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2019年开始,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启动中非科技小院专项,先后招收了40名来自非洲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科技小院模式进行培养,探索向非洲转移、服务非洲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和做法。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政策建议与创新家庭农场专题研究案例专辑,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树立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向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部门发布。科技小院模式基于农民需求,研究驱动共同创新,是科学家、农民、政府农技推广人员、企业人员互相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府、企业、高校、农民形成了一种变革性的合作关系。科技小院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了国外农业教育先进技术手段,又将我国农业教育与发展成就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着讲好中国“三农”成就故事的重要作用。

因此,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科技小院致力于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扎根一线为农民做实事、解难事,还要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中做科研、治学问,通过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结合,培养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通过科技小院的模式,农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以加强对“三农”现状的真实、深切了解,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这种培养模式还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带动提升科技小院所在县乡的整体科技实力,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科技小院的经验和成果对于推动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新型应用型实践专门农业人才、促进院地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农民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经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我国探索形成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诞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已初步建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生机盎然、独具优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贴产业需求和创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全局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推进人才建设,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先机。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贴近产业需求和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链、创新链、科技链、产业链的最佳结合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指出,“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根据产业需求和创新需求设计的,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实践项目、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通过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支持,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产业和市场,通过强化业界参与,提升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度,培养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形成类型齐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战略人才队伍。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聚焦解决突出实际问题

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指出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体现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0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首次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面向科技应用与转化,针对社会特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际案例和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练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新手段、新举措的集中体现

自1990年设置第一个专业学位类别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社会、培养单位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综合改革,加速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行业、用人单位担任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岗位,积极指导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各专业学位类别核心课程得到梳理,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成为常态;省级和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模式不断涌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和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积极探索。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本硕博三个学位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共有67个专业学类别可培养硕士研究生,36个专业类别可培养博士研究生。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专业学位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立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也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内容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并优化其结构。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其中,硕士生110.3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近70万人,占比达到60%以上。但是,距离《方案》提出的“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的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此外,招收博士生13.9万人,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达到2.5万人;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不到两成,这与我国博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要在稳步提升专业硕士数量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博士的招生规模。为此,我们需要以产业行业需求为牵引,以社会需求为重点,聚焦关键领域,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同时,要平衡好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博士招生计划逐步向专业学位倾斜。此外要在结构层面作出调整。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授予规模排名前五的专业类别(工程、工商管理、教育、临床医学、法律)总占比超过65%,而剩下的专业学位占比总和不足35%。要针对社会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领域,适当扩大规模以满足相关职业领域人才需求。此外,要把握社会需求,加强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进一步拓宽硕士层次专业学位,增设博士层次专业学位,以满足新兴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培养流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认知。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与人才观、质量观的关系。只有达成共识,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特色,将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中心工作。二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发展规划,将社会需求贯穿到招生、培养、实践以及就业等各项环节,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为此,要强化价值引领,融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攻克重大科技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批示范课程、教学案例、教材体系;要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导师选聘制度,建立行业企业与培养单位产教融合育人联盟,致力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标准制定、资源分享,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的要求,与行业产业相关部门共同设计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与学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化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的培养生态。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和鲜明特征,也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从微观的“育人”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中观的“办学”角度看,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即整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资源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从宏观的“生态”角度看,产教融合是一个生态系统,即通过政府顶层设计、产业资源支撑、高校知识生产、社会资本支持等多方力量协同配合,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微观和中观角度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但只有从宏观层面出发,才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一个基于协同的生态系统。资源建设是形成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面向行业和区域需求建设专业学位产教融合改革试验区,并支持在经费分担、招生选拔、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要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研发中心,有组织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研发项目。要鼓励学位授予单位通过课题攻关、挂职锻炼、实习实践等方式与行业企业建立高水平培养平台。要坚持多元投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形成政界、产业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分类评价,以评价改革倒逼质量提升。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其知识在社会、经济情境中被创造,涵盖更广阔、跨学科的领域。知识生产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反思性,质量控制标准更为宽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类评价应摆脱学术学位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应用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方向性,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考察学校在思政建设、职业道德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表现;二是特色性,考察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案例编写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实施过程与成效,展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亮点;三是实效性,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适切性、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产业需求的匹配性,以及研究生教育成效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加以考察,凸显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价值,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生源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可以开展增值评价,反映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学生进步方面的努力程度,实现从“重结果”到“强过程”的转变。要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克服评价的功利化与短视化倾向,引导相关人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诊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上来,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作者唐继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原载2023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