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担当
[摘 要]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准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水平办学治校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角。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坚定自信,不断增强历史主动,自觉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要坚持定力,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坚守追求,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水平办学治校引领高质量发展。
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坚定自信、明确使命,主动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来。
1.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具有以下内涵和特征:一是促进更大规模教育供给。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9.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必将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二是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突出共享。三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等教育必须要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发挥作为。四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高等教育现代化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具备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等教育推进构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地方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新时期,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投入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去,这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发力,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担当就是培养地方和行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要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化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必须从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上入手,引导和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要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引领,促进人才培养方向同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扎根中国大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处理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系统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紧密围绕当地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办学结构和内容。要引导和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变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广大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主动融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不断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和提供服务,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把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心澄才能眼明,只有把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才能更好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坚持“地方性”。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显著特征就是地方性和应用型。“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逐步增强,将继续优化城镇化发展,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些都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要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最终实现高校发展和地方建设的融合共赢,就要锲而不舍地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担当,着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要扎根地方、依靠地方。地方应用型高校综合实力往往相对薄弱,办学需要多元支持,但是最大的支持就是脚下的这片大地。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多坐落于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二是围绕地方、服务地方。地方应用型高校一定要围绕所在区域的发展方向、城乡规划、产业布局思考办学方向、学校规划、学科专业布局。要努力建设专业体系,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力与贡献度。要开拓升级有实力的传统专业,重点打造有优势的品牌专业,加快发展有前景的新兴专业,调整完善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艰难专业”。除此之外,要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三方联动的改革,紧密贴合区域实际,更好地服务当地发展。
第二,坚持“应用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侧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交叉发展,并以此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和应用,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一是突出实践导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把目标和资源聚焦到教书育人上来,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把最新的学术前沿介绍给学生,并启迪学生们在工作实际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发现真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匹配已有知识或者寻找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实践磨炼,因此应用型高校的知识传授的场景应该是课堂和应用现场相结合的。二是重在匠心培育。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要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们的专注特质、求精品质、吃苦精神、合作意识等“匠心”特质。
第三,坚持“有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必须具备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体系,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都应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高校最根本的特色是学科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学科水平,学科体系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根基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强化学科特色,要着力建好“高峰”,为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并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地域、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提供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人才支持,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用高水平办学治校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科学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精准研判战略方向、发展愿景,确定好阶段目标、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高水平抓好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技转化、师资队伍、开放办学等办学治校的大事。
1.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立足于当地实情开展教育,与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以需求为引领、服务为要点,锚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统筹规划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制度保障、载体带动,挖掘基层组织向心力、战斗力,发挥人才和干部的积极性、想象力,以党建工作统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各项工作。
2.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由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多种体系构成。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立足实情,积极构建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力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好“两合作”与“两融合”:“两合作”是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可以弥补办学资源要素的短缺,“校企合作”可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甚至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两融合”是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产教融合”可以使学科专业优势更好地转变为育人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体系,应统筹运用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丰富资源,构建各学科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要通过完善制度,引导教师聚精会神研究教学、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提高“第一课堂”质量,由“名师”引领学生成长;构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在教学中检验科研成果,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3.提升高水平科技转化能力
一是落实应用型科研“顶天立地”的要求,改变依据专业分配教师的传统模式,转而按需分配,通过学科具体需要打造专业团队,迈向精细科研建设,同时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高教学、学术能力,培养个性化的特色教师。二是推动成果转化。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应该更多是“管用”的成果,其科研评价不能过度注重论文篇数,也应该看专利,看样品,看成果转化协议,看转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教师将科研与产业相贴合。
4.融合高水平校企师资队伍
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规范教师职业发展,汇聚和引导教师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着眼于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需求和长远目标,致力于促进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型社会服务。一是要密切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走进产业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具有教师、工程师资格及教学、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二是要在办学中引入行业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源,稳步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是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坚决落实“破五唯”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相关制度建设,优化教师科研评价,突出应用特点,创新成果类型,将实践技能水平与专业教学能力置于突出地位,着重关注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四是要重视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助力青年人才崭露头角。五是要把“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作为重点。做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工作不仅要重视引进人才,更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年轻人才、应用人才和特色人才。
5.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独特作用,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和持续扩大开放,合理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优秀成果。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双边、多边交流,探讨多种形式深度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平台,抓住交流合作新机遇,切实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感召力。
【作者侍旭:宿迁学院副校长】
原载2023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
猜你喜欢
月内热榜
- 1 女老师穿“紧身衣”,被校长批评后很委屈:教师不能自由穿衣吗?
- 2 2022年广州41所学校高考成绩情况如何?
- 3 广东省最年轻省委常委走红,双非毕业也能身居高位,真是不简单
- 4 2023年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一般是几月份?
- 5 二十大机构改革,有哪些单位会消失,机关的你有危机感吗
- 6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浙江:https://jiaoshi.zjedu.gov.cn/
- 7 3到10岁的脑筋急转弯五篇
- 8 2024绵阳一诊定了,四川首次大考,绵阳外的大部分学校也会参加
- 9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广东:https://jiaoshi.gdedu.gov.cn/
- 10 实心球运动会加油稿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