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依托“四个一” 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路径

依托“四个一” 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路径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承德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

2021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承德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挖掘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责无旁贷。学校聚焦塞罕坝精神、避暑山庄及周围建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方面,依托四个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办学治校全过程,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路径。

弘扬一种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创造的塞罕坝精神,是用艰苦奋斗、改天换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

塞罕坝是美丽高岭,更是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有了为国、为民的使命感,有了改天换地的意志和力量,才有美丽的环境和家园。为了弘扬这一精神,作为地处塞罕坝精神发祥地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挖掘、传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塞罕坝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的铸魂工程。学院把塞罕坝精神列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辅导员培训内容,结合突出办学特色,相继出台了《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实施方案》《塞罕坝精神进校园思政大讲堂系列活动方案》,为了持续深化研究,成立了塞罕坝精神研究院,设立研究课题,发表研究成果。

把弘扬塞罕坝精神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宝贵资源。为了广泛传播塞罕坝精神,师生排演的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在承德、石家庄等地进行多场演出,被列为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列入中央党校教学资源库。为了铭记汇聚成塞罕坝精神的人和事,口述塞罕坝史活动也已启动。

塞罕坝精神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缔结出的精粹,在办学中传承传播塞罕坝精神是在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认同、蓄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守望一座山庄:避暑山庄既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营建的目的在于清朝帝王为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其内含着中华建筑文化、中华美学的集成,记载着多民族国家治理之术、之理、之策。2021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承德博物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在看到展现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草原,逾越艰难险阻、万里东归的示意图后,他发出感慨: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避暑山庄是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载体,也是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依托。

一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深化研究、拓展研究。学院成立避暑山庄研究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针对性的研究,选择素材、深化主题;在学报设立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围绕避暑山庄的历史与价值展开持续研究,推动了承德市的山庄系列文化研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是注重将山庄文化纳入多学科建设中,纳入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例如,美术与设计学院联合教师教育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等6个学院,围绕避暑山庄文化成立承德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下设漆艺术研究中心、陶瓷陶印、玉雕、布糊、剪纸、满绣等8个工作室,将专业能力、文化传承聚力于文创产品;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避暑山庄名家讲坛讲座活动;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与承德市旅游局、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举办避暑山庄杯旅游微创意大赛;院团委定期组织志愿者到避暑山庄开展志愿活动,感知山庄文化,传承志愿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增进师生的五个认同,而影响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就在于树立、坚持、感受、传导怎样的中华民族史观。避暑山庄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与学习不仅有助于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有助于克服所谓新清史”“内亚史观等带来的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观点的影响。

传播一种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语言工具,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和沟通桥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帮助各民族群众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语言沟通和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融入新发展格局;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密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够实现书同文”“语同音,还能达到行同意”“心同想”“神同聚的效果,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学校所在地承德市是普通话之乡,滦平县金沟屯镇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学校依托承德地区独特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区域优势和建校百年来师范教育积累的经验积淀,不断探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之路。

第一,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依托河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讲授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等相关课程,引进专家学者,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研究。同时,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和相关会议,积极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第二,不断拓展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实施援疆就业星火计划,截至目前,共有91名毕业生扎根在新疆喀什、尉犁、叶尔羌和西藏阿里等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从事教师、公务员等工作,这些学生自觉承担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任务,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承德声音带到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加强与滦平县合作,达成滦平普通话文化研究工作站、滦平普通话之旅研学路线设计合作意向。学校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验基地,建成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验、研学、传播、服务基地、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争取将承德打造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示范区。

统一的语言文字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工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基工程。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师生增进共识,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沟通机制,而且在带动全社会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承一项遗产: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承德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际遇在这里孕育了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年的山庄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承德地区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23年,承德地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截至2018年,有市级非遗项目167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承德,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学校重点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学校教学全过程。将非遗传承人请进高校课堂,构建非遗传承课程体系,打造传承人+教师的教学团队。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将着力点放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将非遗与文创相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二是发挥学校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将非遗传承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文体活动,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少年儿童内心。与承德相关县区合作,助力非遗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其提供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内化中华民族精神。

学校在教书育人、办学治校过程中,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师生的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内化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入新时代,学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塞罕坝精神探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避暑山庄及周围建筑历史研究培养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符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体系和办学育人过程。20231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荣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学校将继承民族院校服务民族地方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入挖掘承德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红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李克军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