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

高考志愿填报: 选学校的4个方向, 条条值钱

很多关键要素都能影响你的生涯规划,但是不能因为很多因素影响你,就选择不去规划不去行动。很多人考虑到的高考志愿填报环节,便是这么一个时间节点。

这么多年过去,其实高考填报的时候,无论是有经验之人,还是旁听之人,现在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守,让我尽可能的避坑呢?

今天阅历丰富就带你来分析这一情况,看看哪一条能帮上忙。

看招生简章,注意录取细节

很多人填报志愿还是只看录取人数,专业,就轻易选择了填报投递,一方面是觉得没有时间了,一方面也是自己没有懂得到底应该对比什么。这样的无头绪开展填报,我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能凭运气,蒙对了,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很好的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的。

如果说,让自己录取的成功性高一点是因为分数多一点,那今天的分享必要性就比较小了,其实录取还应该遵循“录取投档比例小”“专业录取无级差”的方式。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在录取考生时候,都是按照分数和排名投递志愿档案的。投档比例与录取风险成正比,也就是说投档比例越大,不录取风险越大。

每年,无论是地方教育厅都会第一时间公布录取规则,这个信息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也越来越透明,当然不可能做到数据库的全公开,但是可以告知到你自己,有助于你自己填报的信息,都会应公布尽量公布的。比如某高校投档比例是105%即100∶105,计划录取100人,提取考生档案105人,可能有5人被退档;某高校投档比例为110%即100∶110,计划录取100人,提档110人,可能会有10人遭遇退档。往往这个比例大致控制在1:1.2的范围以内。很轻易都能查询到,这个数据有利于你是否选择调剂,是否要冲一冲保一保等等。

另外,以往我也讲过,有的院校存在“级差分”,有的院校不存在“级差分”。有级差分意味着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时,后面的专业录取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从第二专业志愿开始要从考生总分里依次减去几分,再与其他考生按分数高低排队择优录取。这样的院校不是不要去填,而是要注意自己理想专业的顺序要如何去排,因为即便你分数考得好,但是如果这个地方不排好,也很有可能被投档后滑档。只不过这种院校已经相对较少了,但是你遇到了,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别不明白别人的意思,错填了顺序。

考虑城市的时候,你得了解这座城市

通常点来讲,我比较建议学生可以尽量往大城市走一走的,因为你用四年时间换来的,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毕业证书,你在一座城市的收获,往往会大于在学校的收获。但是这事儿也有例外,有些在人生规划时候,已经选择就业地点就是自己的家乡,并且当公务员或者其他打算,有对于学校的基础要求,比如双一流985211之类的,那你就要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或许去一个偏远地区的“名校”了,“名单之上”的学校。

这其实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的。我不能保证,但是我会这么建议你慎重考虑你的人生规划。

一般建议宁选择一线城市的院校不选择二线城市的院校,宁选择二线城市的院校不选择三线城市的院校。因为院校所在的城市,才是我们成长的人文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很大,接受的信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胸怀、眼界乃至气质都会有所差异,现在也基本上不是省份之间的竞争了,都是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从拉开的人才招募人才安家大幕开始,这一现象就越来越强烈,不仅仅是城市留不留得住人的问题,而是这个地方能不能让人才不断涌入的问题,一个没有愿意持续奋斗的人的城市,逐渐就会像越来越多的东北城市一样,逐渐没落。甚至这一现象,已经逐渐沦落到大部分的北方城市。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许生活在那个城市的人才有微微的感觉,只有逃离那个城市的人才有切肤之痛。

另外一个就是距离家乡的远近。这个我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担心,因为就现在的交通便利条件而言,基本上2天的时间,最东能走到最西,从最北能走到最南,虽然价格有点不一样,但不得不说,应该大体上都是能接受的范围。现在唯一的成本不来自于交通,而是来自于吃饭,吃饭这个事情,一般来说,确实是院校越好,饭菜越便宜,但大体上,应该大学生的基础生活成本,是在某个范围的,差别应该不是很大,后续可以通过咨询学长学姐了解。

城市是一个人眼界的重要来源,一定重视。

追求层次,也注重专业

大学的层次,是大学实力的官方标志,本科和大专就不特别说了,本身学历上有区别。但是本科的层次上,无论是早前分类的985和211.还是今天说的双一流,还真的得稍微注意下下。这有什么关系呢?

这主要是关系到你未来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招人的时候刷出简历么?

是有这么层意思,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学习氛围,以及学到的层次。不同的大学之间,往往课本可能是比较相同的,毕竟研究教材上,不可能每一个课本都有自己学校的来研究,但是你要理解的是,这个课本本身的编撰团队,以及这个课上课的老师,对内容的理解那可谓天差地别。

越好的院校,本身资源确实是滚雪球的,就是会越好,而且可能是方方面面都不错,而且一定是最有用的地方最好。而非轻而易举能赶上的部分。现在太多的大学以硬件来吸引学生,无非是希望在软实力不达标的状况下,能吸引到一些更优秀的学生。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也都是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但对于真正的名家名人来说,这些基础的物质吸引力,确实是要差点意思,除非是真正的“重金”砸下去。有这样的学校不多,文里不方便说。

让我再想提醒的是,我希望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一下专业,以及这个专业在对应院校的发展是如何来的。尤其对于一些新专业来说,你要看的是这个学校本身擅长的专业以及新开的专业类目会放在什么上面,如果你有机会的话,能了解上这些课程的老师通常来自于哪里,都做过什么研究,这当然是更好的。假设也没有这个时间这个机会,起码去人家官网上查查这个专业要在什么学院,看看同样的学院下设下的一些其他专业在以往的实力排名是如何的,不然的话你完全追求一个新兴专业,以为是这个领域的人才了,但其实毕业了,你可能连被招录到的可能性都没有,一个是企业往往不一定认可新专业,另外一个也是学校可能本身也没有预备好这个新专业要如何开展。

学习是无止境的,我希望你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专业比较重要。

教育部这边,关于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等,也都越来越规范,花高价钱拿到好师资的,真的得好好学习才是。只是褪去了以前名校的抬头,不知道这些院校还有没有以往的自信了。

读大学的根本目的要明确

读大学的根本目的,我希望每个人都要清晰。其实,我们要稍微看下学校的经费来源,都应该明白,我们交上的那点学费是不够学校发展的,你交的学费可能连学校老师的工资都发不起,但是为什么大学能正常运转呢?

因为大学的存在,不是需要在一方盈利,根本是在人才的培育培养,大学往往是普通人到高端人才的“工厂”,这个生产机器每年的运转,要靠多方努力不断输送的。有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有中央财政的补贴,更有不同组织的帮扶,往往一个大学长久发展,资源越多当然越好。

而在大学念书的人,一定也要明白,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改善校风学风,从自身做起,要自我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你大学得到的素养、能力、知识是你自己的,大学所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文化氛围,都会随着人的不同而越发不同,能坚守这些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才。

预祝每一个考生到理想院校就读,阅历丰富在这里天天写,希望你天天看,每篇让你经验+1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