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评论]禁止炒作“状元”之外,如何消除社会的“状元情结”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6月23日起,各地高考陆续“放榜”,考生志愿填报受到高度关注。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新高考改革省份要充分发挥志愿填报辅助系统作用,为考生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教育部希望淡化舆论对于“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概念的强调,并表示,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禁止炒作状元、高考升学率,这是教育部多年前就做出的规定,可谓三令五申。但是一直屡禁不止。要治理这一现象,依法查处违规炒作的网站、自媒体是一方面,更需要转变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升学政绩观。而且,要从根本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此淡化状元概念。

每年高考后,炒作状元和高考录取率的,主要有四大力量。一是学校,一些高中学校,在放榜的第一时间发布喜报,宣传本校的高分生有多少,一本上线率多少。这是明显的违规行为,有的学校还在校园里挂横幅,在公众号里广而告之,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视而不见。这是因为学校的升学率是地方教育部门最为看重的政绩。如果当地学校出了一个“状元”,那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更是恨不得举行盛大聚会。

二是媒体与社会舆论,包括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平台。近年来,为防止炒作“状元”和高分生,有的省级招考部门对高分生进行了屏蔽。然而,媒体照样挖出这些屏蔽生进行宣传、报道,这把屏蔽变为笑话。有的自媒体平台则为了博眼球,提高流量,在高考成绩放榜后,就对当地学校按高分学生进行排名,这也迫使一些不想发布高分学生信息的学校必须发布信息,否则就会遭到家长质疑,怀疑学校今年考得不好,不公布学生考试情况。

三是高校招生人员。虽然我国在推进多元评价改革,然而,一些高校招生人员,还是把本校在某地的录取分数视为招生政绩,尤其是一些顶尖名校,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就展开抢“状元”与高分生的行动,有的甚至为此撕破脸皮。在如此抢生源中,“状元”、高分生就被换一个角度宣传出来。——这也是媒体的惯用套路,直接的炒作不能做,那就找另外的角度,最终达到炒作的目的。

四是社会机构,包括校外培训机构和其他商业机构,会拿高考“状元”、高分生做炒作题材。比如有的企业给“状元”开出高额奖学金。对此,舆论大多持支持态度,认为“不奖励状元奖励谁”,“这是在形成崇尚读书的氛围”。这就赋予炒作“状元”和高分生的合理性。

如此在多方合力下,一边是禁止炒作“状元”的禁令,另一边则是状元炒作剧情如期上演。“状元”还不只是“省状元”,已经发展到“地级市状元”,“县状元”。学校不炒,媒体炒,媒体不炒,商业机构炒。对于“状元”炒作,教育部门也很无奈,即便能管住学校,对炒作的学校给予处罚,可能管住商业机构吗?机构没有违规经营,拿出钱来奖励“状元”,如何处罚呢?

因此,在执行禁令的同时,必须思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为何会如此受到追捧。在美国,也有统一的SAT考试,可是,却没有所谓的“状元”,原因在于大学实行自主招生,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招生学校,SAT满分获得者,因其他素质得不到学校认可而被拒录的不在个别。我国是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录取学生,在一省范围内,总分最高的学生,就是第一名,是所有学生的标高。家长和社会舆论关注“状元”,是希望激励孩子向状元学习,也考出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大学。

“状元”只是这一次考试的第一名,并不能代表今后的学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也是“第一名”,但很少有人能理性对待。现实是,高考“状元”就是高考的成功者,被视为榜样和英雄。很显然,只有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会消除社会的“状元情结”。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