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

“双减”之下, 补课机构“凉了”, 新的补课形式也兴起了

这阵子,课外教培机构的朋友几乎都在抱怨地说:这一行的日子不好过了。

要我说的话,这种说法实际上还算是乐观的。

因为在“双减”政策下,教培机构的日子与其说是不好过,还不如说是整个行业都站在风口上的时代结束了。

在过去,那些教培行业里的大佬们,张口就是格局,闭口就是未来。

但是在资本裹挟下,从培优走向了焦虑制造和过度营销的教培机构,终归要为自己买单。

在“双减”政策下,过度营销失去了土壤,焦虑制造失去了声源。

而那些曾经站在风口上迎风起舞的“飞猪”们,也终于认清了自己即便是插上了翅膀,但还是不算“飞禽”的现实。

“双减”,回归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尽管我也不希望教培行业里的朋友受损太严重,但是讲真,我是坚决支持“双减”的。

因为我这个本科生的能力范围,也只能教到孩子小学四年级左右。

要是继续让校内教育和校外教培“双轨制”并行的话,那我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其他家长一起往里砸钱了。

当然了,也有人说为孩子的教育砸钱,那得叫投资。

话说得是没错,投资子女教育的回报率也确实惊人,但是投资讲究的是标的相近,环境对等。

把往教培砸钱当投资这合理吗?

从标的来讲,课外教培的价格从200元/小时至2000元/小时不等,标的价值就不同。

从竞争环境来说,你又很难标定教培机构的真实水平,等于是环境也不对等。

要是把各种因素放在相对大一些的范围内来比较的话,实际上就跟抓瞎差不了多少。

那这还叫投资吗?可能连投机都算不上。

但是这并不能浇灭家长对课外培训班趋之若鹜的热情,因为中考和高考就摆在那,“综合能力”说得再诗酒田园,到头来不还是得考试吗。

所以,校内减掉的负担,基本上都被校外教培给“接”过去了,就跟在教育行业里干“分包”似的。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家长和学生增负,学校老师被抱怨,只有教培机构盆满钵满,这种一赢三输的局面。

那么想要扭转这种局面,显然还是需要点“一刀切”式的改变。

不过大伙也都看到了,开头我所说的教培机构从业人员,表述上是“日子不好过了”。

这显然和“双减”下的“日子没法过了”有点出入。

说到底,还是应了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教培“凉”了,新型补课呢?

“双减”落实后,学科类教培机构肯定是“凉”了。

不过“凉”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跟热绝对零度(热力学最低温度)比起来,其实什么“凉”都算是“热”。

学科类教学机构也不例外,因为下面这张图,可能这些天不少人都看到过。

当然了,这大概率只是个段子。

但这也说明了,只要需求仍然存在,学科类教培就备不住会以其他的形式“续存”。

至于存在的形式,更是可以包装成看上去和教培机构完全挨不上边的事情,比如说,书店。

一般来讲,书店的主要业务大致分为两种,图书销售和图书租借。

至于你买来或者租来后看不看,看不看得懂,都一概不在售后服务的范围内。

但是如果真有那“暖心”的书店,在你看不懂时派专人来给你“讲解”一下呢?

而且这种操作你还说不出什么毛病来,因为讲解是免费的,贵的是书。

就像是只要你买那2988一瓶的矿泉水,就送瓶茅台似的,那你说你这到底算是在买啥?

讲到这,很多人显然可以延伸地想到另一种补课形式:一对一上门辅导。

这种形式的隐蔽性就更强了,即便是被发现了,只要你说是熟人之间帮个忙,也不算对付不过去。

尽管从收入上来讲,这比教培老师一次教一个班要低一些,但这个“低”也是相对的,只要绝对价格足够高,依然会吸引足够多的补课老师来参与其中。

只不过家长的经济负担,或许就要比以前更高一些了。

写在最后

说到底,学科类教培到底能不能彻底消失,除了“双减”的监督之外,也需要让课外补习的“需求”足够低。

如果大家依然对课外补习有较高的需求,那教培机构可能依然会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作“想象力”,而上面的段子也会变得亦真亦假。

所以,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将校内教育的强度调整到能够应对大考的水平。

当学校教育足以让真正努力过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或许学科类教培才会完全失去土壤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诚言呈语』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