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别让“包办代替”害了孩子!这份儿童自理能力发展需求快收藏!

别让“包办代替”害了孩子!这份儿童自理能力发展需求快收藏!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2024-12-27 15:53 事业线
“这个你还不行。” “等你长大了再说。” …… 日常生活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怕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很容易生出包办代替的心理,想要帮孩子做事或解决问题。爱子乃人之常情,若变成包办代替,就非教...

“这个你还不行。”

“等你长大了再说。”

……

日常生活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怕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很容易生出包办代替的心理,想要帮孩子做事或解决问题。爱子乃人之常情,若变成包办代替,就非教育的明智之举了。一些小孩子从小喝水,都是家长把水壶或水杯递到眼前;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给孩子收拾玩具;到了小学,家长又给孩子清理作业单、收拾书包;有的孩子到了中学,自己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家长还来给孩子收拾。家长的这些包办代替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包办代替的做法则不易察觉,比如:家长“帮”孩子做选择、做计划,家长“帮”孩子思考问题,家长“帮”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包办代替将家长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剥夺甚至是伤害。

那么,家长如何走出包办代替的心理误区呢?

一、家长要学会为孩子“计深远”

古人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爱护孩子,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要学会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原生家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社会,组建新的家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很广泛,具体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化、谋生技能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价值社会化等。家长为孩子“计深远”,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孩子将来何以能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相比包办代替为孩子“谋事”,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自身的能力生长,学会为孩子“谋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一位妈妈在为孩子读一年级做准备时,为孩子办理了一张地铁卡,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坐地铁,都由孩子自己刷卡进出地铁站。有同行的家长提醒她说“孩子1.3米以下免票的,大人刷卡后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过闸机”,这位妈妈表达感谢后,还是让孩子自己刷卡。这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孩子妈妈的做法却值得深思:一张地铁卡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社会身份,孩子拥有一张自己的地铁卡,会影响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体验,进而学着过社会生活;这位妈妈是要让孩子从上学开始就力所能及地独立参与社会生活,这就是一种“计深远”。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发展将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孩子要有意识、有能力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培养孩子自主意识、自理能力。

二、关注孩子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主意识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自主意识也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我更适于社会的生活。一般认为,自主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管理等,其中自我管理是自主意识发展的核心。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要关注自理能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孩子身心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扩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

从学步期(1—2岁)开始,家长就要关注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时期以养成独立饮食和如厕习惯为主。孩子入幼儿园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就寝、穿脱衣服和鞋袜、盥洗等方面的自理,这将有助于孩子入园后的生活适应和相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园阶段,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家长要教孩子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处理同伴关系、在交往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要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清扫、整理物品、玩具或游戏的选择等方面。这将有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生活和学习适应。

一定程度上,上小学的最低门槛是孩子能够自理,这是最基本的入学准备。因为,幼儿园里有保育员,会负责孩子的生活照料,但进入小学以后,孩子要独自应对个人生活的全部事务,包括收拾自己的书包和书桌,渴了知道自己打水喝,自己根据冷暖穿脱衣服,等等。孩子自理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适应,包括学习适应。进入小学,自理能力应是家长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要让孩子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书包文具、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不要代替。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孩子自己清理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由父母指导逐渐让孩子来主导)、自己安排在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等。这些能力和习惯应在一、二年级养成。这一时期,家长如果辅导孩子作业,一定不能过于包办,不要孩子稍有不懂就立即讲解,更不能直接告知,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段,家长要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孩子时间管理、个人学习的自我理解、监控与反思等能力;在生活方面,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清洗衣物、铺床叠被、整理房间、安排生活作息和内容,还要力所能及地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支持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发展,也为孩子适应中学生活做准备。

中学阶段是孩子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渴望独立自主和自我探索,有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如果小学阶段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准备不足,孩子进入初中后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难度更大,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这一时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要关注自控能力,特别是青春期负向情绪的自我调控;还有自我时间管理、生活内容管理,特别是协调生活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曾有一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他被家人视为骄傲,每当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时,总是喜欢独自闭门学习,不和亲友玩耍,家长一度认为这是孩子爱学习、有毅力的表现,很是赞赏,还替孩子向亲友解释。直到孩子考入重点大学后,才被发现人际交往有明显障碍。其实,这个孩子在高中时的家庭聚会中已经表现出逃避行为,但家长没有关注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自主发展,还代替孩子缓和亲友关系。家长要认识到,中学的学业日渐紧张,但孩子不能只有学习而没有生活,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学业与生活的关系。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和决策的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为孩子进入大学乃至未来人生发展做准备。

到了大学以后,孩子基本上应该离开家长,很大程度上独立学习、独立生活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更为凸显,表现为生活上的自我安排、学业上的自我探索、经济上的自我管理和精神上的自我追求。

总体来看,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伴随不同阶段的学习、成长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直接支持着孩子在下一阶段的个人成长。这是家长需要持续关注的,既要关注孩子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基础的自理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阶段孩子的特殊需要和能力生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的包办代替对孩子自主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是偶发式、节点式的,而是连续性、持续性的,甚至是终身性的。小的时候不培养,长大了也很难弥补。

三、将“包办代替”变为“积极支持”

关注孩子的自主发展,强调不要包办代替,并不意味着家长袖手旁观、不管不问。常言道:教育是逐渐放手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放手”,是一个比喻,描述孩子的成长由家长最初的主导逐渐走向孩子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退位但不是缺位,家长对孩子的爱一直都在,但家长不能“代替”而是要“支持”孩子的发展,家长的爱不是剥夺、伤害孩子的自主性,而是保护、支持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首先要学会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家长的生理、心理和文化优势往往将孩子视为未成年的、未成熟的、未(充分)发展的、无知的、弱小的,这种心态容易使家长在孩子面前生出优越感、掌控感,将孩子视为“被教育”的对象,而忽略孩子也是一个主体。如果家长换一个视角,看到孩子作为一个新生生命,有着极大的生命力、生长力和内在的渴望,就可以想到孩子与成人一样,甚至有比成人更强烈的学习需求、欲望和主动性。正如赵石屏教授所指出的:“从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天起,我们成人只要不去取缔限制他们的创造活动,不把他们单单引向读书求生计的狭窄胡同,那么孩子发展起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因此,家长要相信并保护孩子内在的生命力、生长力、学习力,支持孩子的发展。

那么,如何保护和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呢?家长要学会从“要求者”变为“同行者”,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力所能及”(即他尽力而为而做到的最高边界),要真实地观察,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断;然后,基于孩子的“力所能及”给予指点或进行设计,可以陪伴者、建议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帮助孩子达成他能做到的最佳结果。例如:一位妈妈在女儿2岁半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收拾整理的习惯,当孩子玩完一个玩具想要拿另一个玩具出来玩的时候,她就会提醒女儿:“这个(玩具)不玩了,我们送它‘回家’吧。”培养女儿及时收拾的意识,有时候女儿也会把自己的小天地弄得乱糟糟,妈妈会说:“噢,这里真是乱糟糟的!让我们送它们回家吧。”一开始,妈妈会带着女儿一起收拾,几次过后,妈妈告诉她,她已经是大一点的宝宝,能够自己收拾了。当看到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的时候,妈妈会问:“需要妈妈来帮忙吗?”“需要妈妈帮忙。”“那我们俩比赛,看谁收的又多又快?”妈妈话音刚落,孩子就行动起来……这样,小女孩4岁半时,虽然也常把小天地弄得很凌乱,但可以自己察觉到:“噢,这里真是乱糟糟的!”然后自己开始收拾玩具,有时候也会主动找妈妈帮忙一起收。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妈妈摸索出,在游戏的形式下孩子是可以收拾玩具的,便以这种方式来支持她自理,同时妈妈也会以陪同、帮忙的方式支持孩子成为收拾整理的主角。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有时可能会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要作为孩子的同行者“陪跑”一段时间,但一定要让孩子成为主角,坚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地方让孩子自理,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也可能会有曲折,家长要努力做到温馨的陪伴、温柔的坚持,孩子终能从家长的爱中获得成长支持。

请时刻记得:爱与教育都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孩子终将有自己的人生。

(钟晓琳 作者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人民教育》2022年第21期,原题为《“包办代替”与“爱”背道而驰》

*本文作者,由_合作伙伴_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_处理。

相关领域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