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校大全
- 吉林大学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秦伟平
姓 名:
|
秦伟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
工作单位:
|
吉林大学 |
所在院系: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职称:
|
教授 |
行政职务:
|
|
招生专业:
|
080901物理电子学 |
研究领域: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是否兼职:
|
否 |
指导博士生总数:
|
|
指导硕士生总数:
|
|
目前博士生数:
|
|
目前硕士生数:
|
|
个人简介 |
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年进入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从事发光学基础研究工作;1989年晋升为工程师并担任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高分辨光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1993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组织了“血清荧光癌症诊断仪的研制”工作;1996年考入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毕业并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进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出站),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
1992年间曾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激光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工作;1998年赴美国加里福尼亚进行飞秒激光技术培训;2002年5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2年11月-2004年8月在韩国昌原国立大学任研究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纳米示踪材料及相关器件研制。
2、稀土材料中的本征光学双稳和光开关研究。
3、稀土离子在纳米空间中的定位镶嵌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4、稀土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其器件的研究。
5、硅碳合金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对学生要求:
博士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具备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
硕士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
|
获得奖项 |
负责的研究课题取得了省级成果和中科院长春分院级成果各一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四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长春分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 |
|
|
著作及论文 |
1994-2005年获国家专利授权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译著一部。 |
|
|
承担项目 |
代表性工作:
稀土纳米材料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1、首次制备出Y2O3:Eu3+纳米管材料,发表在【Appl. Phys. Lett.】杂志上,在两年的时间里被引用二十多次。
2、首次制备出稀土配合物/二氧化硅纳米球,观察到了局域场对稀土离子自发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Chem. Phys. Letts.】、【Chem. Lett.】等杂志上。
稀土上转换发光、光学开关和光学双稳现象研究
3、利用PLD方法首次制备出了具有强紫外上转换发光特性的稀土材料,这些材料具有非常强的4、5光子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结果发表在【J.Appl. Phys.】、【Solid State Commun.】、【Optics Comm.】、【J. Non-Crys. Solids】等杂志上。
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研究
4、提出并建立了“单分子-光子泵”理论,发表在【中国科学】上。
5、提出并建立了“能量传递型激光制冷”模型,发表在【物理学报】及【物理学进展】上。
其它
6、发现了Si0.75C0.25超点阵合金晶体,该发现突破了原有硅碳第三近邻配位的理论极限,首次将C在Si晶格中的掺杂浓度提高到了25%。此前,该掺杂浓度低于4%。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7、建立了二价钐离子光漂白与光谱烧孔在物理机制上的联系,发表在【J. Luminescence】上。
作为负责人承担了“973”、中科院重点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科院大型仪器功能开发、“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中科院院基金重大项目、七五、八五、九五期间 863 项目的研究工作。
|
|
|
暂时还没有收录秦伟平老师的课程列表,我们将尽快添加。
- 暂时还没有收录秦伟平老师参与的论文,我们将尽快添加。
关于秦伟平老师的相关提示:以上内容并非是秦伟平老师的最新情况,请以秦伟平老师的官方公布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