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彻底打破“唯论文” 这所985以学术成果为评价标准

\\n
原标题:《以“项目”驱动专硕人才培养》

创新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研究生院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介绍该校如何开创“项目制”培养模式,并彻底打破“唯论文”桎梏,以多样化的学术成果衡量人才质量。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新版目录的一大变化在于所有学科门类下都设置了专业学位,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性别无二致,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的认识。

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近年来逐渐增长,预计到2025年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何确保专硕培养质量是各大高校研究生院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与麦可思研究交流时提到。


从问题出发 探索专硕培养改革方向


培养农林类高水平人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大特色。

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大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投身其中。而农业产业链长、涉及学科多、标准化难等难点也是人才培养需解决的问题。该负责人介绍道,“国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6个月以上实践经历,但从培养实际来看,实践环节存在‘不实、不深、不系统’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建立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凸显出既“下不去”又“用不上”还“留不住”的问题。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从2017年起探索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以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等
国家宏观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对交叉学科人才需求为抓手
,将发展需求总结提炼为具有科学问题和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进而转化为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
构建新模式、新机制、新体系的建设目标
,即构建
国家战略与研究生成才相统一
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相统一
的农林人才培养新机制和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相融通
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以建设目标为引领,学校研究生院联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处(扶贫工作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丝路联盟办公室)、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依托校内外试验示范站(基地/产业研究院)以及学校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协力打造了
“4+6+X”层级化专业学位“项目制”培养模式
。包括“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乡村治理与发展”“旱地农业绿色发展”“丝绸之路农业化国际人才”等4个校级重点项目,“优质乳工程人才培养”“智慧农业英才”“智能农机装备”“智慧水利”“国际农业管理人才”“国际农业工程人才”等6个校级探索项目以及X个院级培养项目。


从入学到毕业全面改革


为配合“项目制”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
专硕研究生招生设置了“三优先原则”。
学校优先配置“项目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招生指标
。在制定
招生公告
时,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包括招生报名条件、培养过程、校内和基地培养时间分配、就业方向等在内的差异化的招生公告,并优先公之于众。在研究生
复试和录取阶段
,校内各培养单位优先组织专硕考生复试,优先录取且尽量保障各个层级培养项目的招生名额。

同时,学校主动关注各类项目的培养情况,
通过指标反馈
,及时限制实践培养基地不足、培养能力较弱、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类别(领域)招生规模,对于优势明显的培养项目,
通过综合调整和适度增量等措施精准扩大特色优势培养项目的招生规模



学校对培养过程的改革力度更大。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研究生院着力打造
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
的指导团队,明确了校内外导师的分工区别和合作形式。根据具体培养需求,导师团队有“双导师”制、“三导师”制和“导师指导组”等不同形式。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需要有机融入或结合实践内容。该负责人介绍道,学校按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项目制”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
以“学科交叉、名师授课” 为原则,建设了一批针对“项目制”培养模式的校级精品课程
,并选聘校内外师资组成教学团队,根据应用需求,创新开展了“理论课堂+田野课堂”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
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
为增强实践培养成效
,研究生院积极与行业牵头人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有机衔接。“学校力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确保毕业生具备职业胜任能力。”该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21年11月23日发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取消了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打破“唯论文”桎梏,形成了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核心的学位授予标准。


本次各学科制定的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学术成果可以是学位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著作、专利、科研获奖、成果转化等,以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能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其他形式。



完善质量监控 巩固培养质量


优质且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强有力的质保体系支撑。

该负责人表示,学校为研究生培养构建了导师、学院、学校共同参与的三级立体化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职能,强化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职能,并建设信息化管理监督平台,形成了前期指导、中期预警、后期监测的评价体系。

学校于2012年和2022年先后两次修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条例》,逐步优化督导队伍结构,扩大督导规模,完善督导员调整程序,明确各学院(所)应成立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完善校院两级督导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督导作用,学校督导人员深入课堂、开题、答辩等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督查,加强督导力度。同时学校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2021年校督导组深入6个学院开展教学管理专项检查,开展各类督导检查400余人次,提出整改建议95条,要求整改课程3门。截至2022年10月底,校督导组已经累计开展各类督导检查400余人次。学校从过程监测上加大力度,为“项目制”专硕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改革成绩 数据说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已有多年,从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到解决产业发展难题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学校获批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18个。全校200余名教师参与专硕课程建设,建成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4个(包含460个典型教学案例),有26个案例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

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学校与韩城市加强校地合作,为该市乡村振兴招收并培养了百余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十三五”期间,针对牛羊产业,学校每年招收并培养农业硕士、工程硕士、兽医硕士等超过50人,研究生论文选题涉及育种繁殖、养殖技术、疫病防控与数据信息分析、肉乳加工、设备研发、包装储运、产业模式和信息化管理等产业环节。

有11886名专硕通过“项目制”培养走出校门,89%的毕业生服务于涉农行业,60%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研究生基层就业比例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应该说,我校应用型人才‘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学校将更加贴紧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改进‘项目制’培养模式。”该负责人最后表示。






声明:
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