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当中国年轻人主动选择Gap Year,赢得了梦想“乌托邦”,还是陷入求职困境?

\\n




本文授权转载自:国际教育视界(ID: FindingWIE)

曾经有一群英国年轻人从伦敦出发,一路搭车途经横跨欧亚的土耳其、中东与南亚,来到尼泊尔当地一座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之城 —— 加德满都,
后来这条漫长的旅途就成了人们口中经常提到的嬉皮之路(Hippie Trail)。
在走过这条路线的Gappers中,就包括被背包客们奉为宝藏“旅行指南”的
《Lonely Planet》创始人Tony Wheeler夫妇。


近几年,在英美、澳洲非常流行的Gap Year文化也开始在中国盛行。
一些卷不动的中国年轻人选择主动延毕Gap。


然而,
在经历中国式的Gap Year后,不是所有人都幸运的找到了梦想
,有毕业生在重新投身职场时,由于职业生涯的断层,不仅要面对来自HR的质疑,甚至还因此与理想的工作擦肩而过。

强调体验感的Gap Year,从海外进入中国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一些年轻人能享受这段空白期带来的松弛感,而另一些人却变得越来越焦虑?
如果选择了Gap Year,怎样度过才能让这段难得的“停顿”时间成为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文、编丨Kate

图丨网络

01


哈佛、普林斯顿都鼓励的Gap Year,



因何风靡全球?






1971年的深秋,
澳裔年轻人Tony Wheeler
从伦敦商学院散步到摄政公园,邂逅了在长椅上闲坐、浑身被阳光笼罩的Maureen,两人一见钟情,很快陷入了热恋,并在一年后结了婚。当时,刚毕业的Tony原本已得到一个福特公司的工作机会,
但不愿被世俗束缚的他突然萌生了念头:何不出去旅行一年?




两个热爱旅行的年轻人当下决定,带着400英镑一起走一次“嬉皮之路”
,并将这段旅行作为蜜月之旅。在横跨了欧亚大陆后,他们继续向南,等最后到了墨尔本时,口袋里只剩下27分澳币。





在濒临破产的情况下,Wheeler夫妇在厨房里将这段旅行经历写成了第一本书
《便宜走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本想靠着卖书补贴家用,但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亚洲旅游的书籍,这本书在上架的第一周就卖了1500本,三个月里售出了8000多本。

第一本的热销让Wheeler夫妇看到了希望,他们继续一边旅行一边出书,
还创办了影响世界的旅游品牌公司Lonely Planet。


Wheeler夫妇是一对令人印象深刻的Gappers。
但Gap Year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二战后长大的英国年轻一代,为了远离父辈们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去看更广阔的世界,选择了到欧洲或其他地方旅行。最初,Gap Year还被赋予了交流不同国家文化,防止战争发生的意义。


后来,随着航空业与旅游业的兴起,Gap Year文化也从英国传到了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与以色列等国家。
全球有50多个国家面向18 - 30岁的年轻人发放了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让他们能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边打工赚钱,一边感受当地的生活与文化。


在以色列
,年轻人服完兵役后的两个月,会通过工作先积攒一笔旅费,然后前往生活成本较低的远东、印度旅行。





而据
美国“间隔年协会”
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 - 4万名学生选择了Gap Year,
就连奥巴马的大女儿玛利亚也曾为了体验Gap Year,推迟一年入学哈佛。


事实上,像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世界名校甚至鼓励新生在入学前体验Gap Year。普林斯顿大学还专门开设了Gap Year项目,为10%左右的学生提供资助,支持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年。

与一般旅游不同的是,
Gap Year旅行更重视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及旅途中与他人的交流
,更强调旅途本身。而且,除了旅行外,还有年轻人选择在Gap Year到海外不同国家,参与教育、医疗、环保等国际志愿者服务。





据“间隔年协会”分析,
经历Gap Year入学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成熟和精力充沛,也更有可能成为学生领袖。
还有一些海外学生会在申请大学或求职时,用Gap Year的经历给大学招聘官留下好印象。

但Gap Year带来的挑战在于可能影响Gappers的学习进度,导致他们落后同龄人或失去竞争力。在前往其他国家的旅途中,他们也许还会遇到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情况。


02


中国式Gap Year是逃避还是洒脱?






近几年,Gap Year在中国毕业生中突然爆火。在求职浪潮中,卷不动的中国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延毕。


Gap Year的流行,到底是因为他们想

逃避学业

或是

就业压力

,还是想要给自己一段

放飞自我

的时间去旅行、做志愿者,又或者

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下一步的规划?



Anna原本梦想着成为一名旅行博主
,但在入职第一份工作时,她并没有遇到想象中懂得欣赏自己的“伯乐”。对于Anna用心拍摄、制作的原创视频,上司并不感兴趣,而是直接告诉她,公司需要的是能够实现快速变现的直播和视频,
他只在乎能不能在一周看到十几条的结果呈现。


上司的态度让初入职场的Anna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挫败感。
她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毅然辞职,回到了让她魂牵梦绕的大理,去完成心中最初的梦想。






再次踏上大理的土地,在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院里晒太阳、看书、撸猫,呼吸清新的空气,
Anna感觉原本因工作产生的焦虑与失落被一点点瓦解了
,她在这里得到了治愈。

而且,Anna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到处走走看看,
用镜头记录下大理令人沉醉的自然风光,与在当地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 围炉烤火的淳朴村民,用心染好一块布的手艺人,藏在深山里的民宿老板,还有与她一样旅居于此的“数字游民”……

Anna说,当初的选择与
《去有风的地方》
这部剧里的女主红豆十分相似,而她也终于对红豆在有风小院的旅居生活,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


我好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热情
,因为在大理的每天都会因为身边的一点一滴感到幸福。未来,也许我会考虑数字游民的工作,也可能在大理住一辈子。”





然而,不是所有选择Gap Year的毕业生都像Anna一样幸运的实现了梦想。诗和远方的美好,在招聘方的顾虑与质疑下,变得破碎不堪。
不少有过Gap Year经历的求职者在面试时屡屡碰壁,默默承受着来自HR对他们职业能力的怀疑。


John在硕士毕业后,怀着到大城市拼搏一番的决心,给一家在上海的外企投了简历,很快就收到了Offer。但是,由于孤身一人在上海,加上不适应外企的工作方式,他很快对是否要留在上海产生了动摇。
于是,他选择辞职,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去旅游,也趁这段时间重新思考一下未来的职业方向。


让John没想到的是,虽然刚开始的一个月,他觉得抛开一切的感觉实在太棒了,但是辞职后的第二个月,
他反而变得比之前更焦虑了 —— 因为迷茫,也因为担心找不到下一份理想的工作。






在旅行了半年后,看着银行卡里所剩不多的余额,John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这也迫使他重新打开招聘网站,开始寻找新工作。

让他意外的是,不过半年的Gap,他投出去的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即使得到了面试机会,
HR在听了他Gap期间旅游后,也以“不够稳定”为由选择了其他候选人。



其实,相比海外很多国家,Gap Year在国内的接受程度仍然有限,尤其是在职场,
有不少公司的HR明确表示不能接受职业生涯断层的求职者,他们更愿意选择有清晰规划与给人“稳定感”印象的年轻人
,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前者在工作上的稳定性与快速接手业务的能力。

03


对于Gap Year,Z世代与父母之间



真的存在认知鸿沟吗?







同样是听到Gap Year,Z世代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在想法上又存在多大的差异呢?


崔同学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打算放弃读硕士,先休息一年,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
自学编程和经济学,然后用空闲的时间阅读和写作

,游历中东和南亚。
“多做尝试,才能发现更多的自己”,她说。





她认为,Gap Year带来的是阅历的增长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其它影响,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兴奋点一下被调的很高,在以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如何找到乐趣,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选择了Gap Year的小欣却感到十分苦恼,虽然下定决心要趁着空档期学习烘培,
但她知道这样的选择难免要让家人失望了。
因为在爸妈眼中,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她不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那么“不着调”的去学烘培。

虽然父母尊重她的选择,但每次看着他们欲言又止的表情,总让小欣心里不是滋味。
不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活成真正的自己,是她在这段Gap Year里得到的最大收获。






然而,尽管像小欣父母这样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父母是坚决反对子女选择Gap Year的,
但也有一些十分开明的家长理解并鼓励年轻人的选择。
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许雅宁就是其中之一。

雅宁在哥大教书期间,经常会有学生跟她提想Gap一年,晚一年再上学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身为教授的我们肯定会跟学生沟通,确认他真正想进行Gap Year的理由是什么。”
对于决定出去见识社会,开阔眼界的学生,雅宁都是支持的。






在儿子Alex即将入读哥大前的几个月,她还与儿子聊起过Gap Year的话题。雅宁问,
“申请Gap Year去环游世界如何?你热爱工程学,可以参加无国界工程师呀,或者去别的国家当志愿者也不错。”


没想到,儿子的回答是,“我早想过这件事了,因为我要念的是哥大的双学位,五年才毕业,如果再Gap Year会拖太久。
反正五年里有一年是要出国做交换学生的,也算是某种程度的Gap Year了。


对于儿子的选择,雅宁当然是尊重的。此外,她还谈到,
由于亚洲文化里对Gap Year还缺少足够的认知,不理解的家长会把Gap Year等同于休学,而因此觉得丢脸。


对此,雅宁说,“人生的路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标准过程。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下,学校、教授跟家长们都很认真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在美国当老师那么久,看到很多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所以,如果孩子跟你提到Gap Year,父母千万不要急着阻拦,先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



结 语:



写出《月亮与六便士》的作家毛姆

曾说过,“把自己投入到生活的喧嚣中去。不要等经历找上门来,而要走出去寻找经历。你的经历就是你的素材。” Gap Year,就是一次获得经历的绝好机会,

既然已经勇敢选择,与其焦虑,不如想想怎么让这段经历成为通向梦想的桥梁。






来源:国际教育视界

编辑: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扫码下方图片,获取更多信息↓↓↓



投稿通道



1.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2.投稿至邮箱:liuxuezazhi@126.com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