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如何破解“课间圈养”难题?北京中小学这样做!

\\n
“校园的东墙边,乒乓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操场的西墙边,同学们在丢沙包,玩得很起劲儿……看,操场中间,有的跳皮筋,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中的一篇课文,描述了课间10分钟的快乐场景。可如今,课文里描述的课间10分钟似乎正在离孩子越来越远。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课间圈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轻松一刻”。中小学的课间10分钟真的消失了吗?如今北京中小学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是怎样的?近日,现代教育报社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北京市中小学的课间10分钟。采访发现,一些北京的中小学校主动破题,巧解“课间圈养”难题,把课间真正还给孩子。


时长巧调整



一些学校课间增至15分钟


网络热议中,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课间10分钟打水和上厕所不能兼得,加上拖堂或提前回教室的要求,10分钟的休息时间被严重压缩。在北京的中小学,是否存在这类情况呢?北京多所中小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目前不存在干涉学生的课间活动的现象。朝阳区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表示,不拖堂已成为教学常规考核项目,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她“完全不敢拖堂”,并时常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去放松。

为了保障学生充足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些中小学主动破题、灵活调整。在北京一六一中学主校区,课间被延长到了15分钟。“课间活动做什么,学生自己做主。”该校党委副书记马越说,比如,学生们可以到操场上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可以自取使用;有的楼层公共空间设有钢琴,感兴趣的学生会去弹琴、欣赏音乐;还有学生会去找老师答疑,或者去专业教室为下节课做准备,“我们不会限制学生,到点儿回来上课就行。”同时,为了保障课间15分钟全部归学生所有,该校教学处开展的定期评教评学中,“是否压堂”是重点调查项目之一,学生们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维权”。

为了保证课间时长,有的学校灵活设置并充分用好大课间及午休时间。在西城区宏庙小学低年级部的作息时间表上可以看到,与大多数学校上午安排四节课不一样,宏庙小学低部上午只设置了三节课,第一节和第二节课之间是30分钟的大课间,主要用于孩子的户外活动,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同样也是30分钟的大课间,主要用于眼操或其它室内活动。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张文凤介绍说,除了课间10分钟,学校每天上下午的大课间和中午午休,学生们各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同样,在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学校将大课间纳入课表,每周4天中午、下午分别设置20分钟大课间,保障学生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长。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课间十分钟开展丰富的活动)



活动巧安排



动静相宜让学生充分休息放松


在保障课间时长的同时,还有学校主动“挖潜”,拓展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不仅在楼道里设置了走迷宫等益智游戏,各班都配有玩具箱和微型图书馆,有棋类、手工类的游戏,还配置了各类图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这几日京城气温骤降,但仍挡不住孩子们课间在操场奔跑活动的热情。在海淀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操场上,一群高年级的孩子依次排列,跳着长绳,另一侧,几个孩子正在扔沙包。北医附小有两个校区,学生加起来近2000人,但校园活动面积不足20亩。场地有限,如何保障孩子们课间运动、休息、放松的需求?北医附小校长田国英介绍,学校的理念是“小场地 大体育”,要让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地活动起来。

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课间活动,北医附小在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巧妙设计。学校提出“课间10分钟,活动不打折”,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合理设计,努力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据田国英介绍,在学校的两个校区,花园路校区主要有1至4年级的1100多名学生,学生多、年龄小,操场活动面积也小。为确保课间活动的安全、内容的丰富,学校将操场划定出9个活动区域,有9个活动项目供孩子们选择,包括踢毽子、跳绳、跳房子、手脚爬行、排球、滚铁环(塑料制品)等。而在牡丹园校区,主要是五六年级加上一年级4个班共20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学校便将活动区域分成两个区域,一年级和五六年级分开活动,减少安全隐患。活动安排也是基于学生需求,比如排球、跳绳、踢毽子、编花篮等,孩子们还自创了一些“微活动”,如成语猜谜表演、手心手背、三个字等。

“课间10分钟不长,但作用不可估量。因为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有了放松惬意的课间10分钟,才会有更专注的课上40分钟。”在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到课间10分钟的育人价值。小学部负责人邹硕介绍说,为吸引学生走出教室,学校体育教研组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经过多轮研讨,开发出了课间10分钟的系列游戏课程。“该课程所需要的设施设备非常简单,即由环保胶纸贴在地面,一旦地面游戏要升级换代,只需要轻轻一撕即可。同时,学校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和老师们一起策划了不同的课间游戏。”在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学校体育组也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研究及推广适合大课间开展的趣味体育游戏,指导各班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以达到科学锻炼、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学生尽享精彩活动)



空间巧设计



楼顶楼道均开辟课间游戏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李勇撰文认为,从以前热闹的课间十分钟到近年安静的课间十分钟,这种变化的背后不仅是时代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空间的变更造成的。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的教学楼,不再是低矮楼房甚至平房,而是变成了高楼。基于这样的校园布局条件上,破解“课间圈养”难题离不开多样化的空间、趣味的装置和科学的安排。

为了满足学生课间活动的需要,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提供更多的室内运动场所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打造笼式总球场、拼搏馆等体育活动场地,课间时组织楼层较高的班级到笼式足球场进行活动,而较低楼层的班级则充分利用操场资源进行户外活动。

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校,校园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课间10分钟的因素,在硬件上做文章,将走廊、活动空间特意加宽加大,优化空间设计。“叮叮叮!”下课铃响起,学校小学部的学生们纷纷跑到学校教学楼走廊公共空间的游乐区尽情玩耍。这片游乐区由攀岩区、跳绳运动区、协调区、平衡区组成。在协调区,学生则按照地面上贴游戏指示图,手脚触地,不停变换动作,大家伙互相PK谁的手脚更协调,谁的反应更灵敏。为确保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该校还特别暖心地给楼道的每一根柱子做了软包。而初中部的学生们课间10分钟则可以在宽敞的走廊里锻炼,学校教学楼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在走廊的屋顶上安装了单杠设施,在走廊的尽头放置了练习仰卧起坐的辅助器械。男生可以作引体向上,女生可以练习仰卧起坐。

“我不赞成把学校的体育器材当摆设,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起来,学校一定要把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学校校长孙金葵介绍,把体育器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在学生体质增强方面见到了效果。初二年级学生体测结果显示,男女生的肺活量比刚入学时有很大提升。男生引体向上数量也从初一入学时的一个都做不了或是勉强做一个,到现在每个人都能轻松地拉上七八个。







(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课间活动形式多样)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学生一起玩耍)



管理巧创新



上课铃、班干部都能起提示作用


除了打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装置,科学、有序、安全地安排学生进行课间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水平。采访中,一些学校分享了在课间管理方面的一些创新做法。

“下课铃响,要喝水哟,身体健康,快乐阳光”“下楼梯有秩序,安全第一不着急,涉级而上步步高,学习进步乐陶陶”……与常规铃声不同,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将下课铃声改为音乐加语音播报的形式,巧妙提示孩子们课间的注意事项。校长黄颖介绍,几年前,学校开始把铃音改为课间温馨提示语,如第一节课下课,铃音变为“下课铃响,要喝水哦”,从健康方面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课间及时补水;午间休息时,铃音为“不追跑,不打闹,我们大家能做到”,从安全秩序上进行提醒。学校楼道设有小座位,摆放着丰富的书籍,楼道墙壁上里还印有“轻声慢步勿追跑,友爱文明纪律好”等温馨提示语。除此之外,东四七条小学设置多重保障,保证学生课间活动安全,如课间的时候每一层楼道都有老师值班,提醒学生不要在楼道里打闹。与此同时,学校中高年级还设有学生志愿者服务,引导同学们做好活动,同时协助教师做好课间活动组织。

而在北医附小,为了让学生在安全情况下开展课间活动,学校采取多部门联动措施,组织德育、少先队、安全等部门干部教师课间巡视,学生安全志愿者维持活动秩序,发现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及时进行教育。同时,学校针对课间活动提出活动规则,明确安全玩法、注意事项等。积极宣传积极有意义的课间活动,以安全有趣的活动代替危险性活动,保证充足活动时间,充分利用活动场地,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低部校区学生开展趣味游戏)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学生认真读书)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何在确保学生得到充足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是每一所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上主动思考并积极应对解决的课堂。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课间10分钟的管理上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班主任教师姚雪莲从2014年开始,尝试在班干部岗位中设立“我会玩管理员”,让学生借助计时器在上课前两分钟时提醒同学们收拾用具、及时上厕所,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用七色花进行评价,定期由游戏小达人向大家传授玩的技巧,提醒大家“要玩得开心,也要玩得安心”。

针对各方关注关心的课间安全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认为,保证孩子享有课间10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她建议,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意外事故防控机制及保险制度,学校也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把课间10分钟的保障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中,提高教师对课间的管理重视程度。做好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对安全共建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相互包容。”

文字:冉阳 赵艳国 赵翩翩 凌月云

常悦 王小艾

摄影:付磊

部分图片由各学校提供

编辑:苏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