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中国教师报:2023,我们发现的15个美好课程

\\n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育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随着“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实施,各地中小学校不断深化“五育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打破学科间、“五育”间的边界,寻找学科间的融合点,整合课内和课外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教师报 · 五育融合周刊》秉持“看见人、回归人、成全人”的五育融合理念,致力于寻找、发现“关注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真实需求,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实现方法渗透和素养提升”的五育融合课程案例,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提供展示分享的平台。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从中提炼出“立德树人”“心理健康”“传统文化”“特色劳动”“研学旅行”等关键词推出15个课程案例,重温这些课程是如何实现“五育”间的内在融通和学科间的均衡整合的。






立德树人


Lideshuren

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今,思政课建设整体上已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学校要不断探索“新的打开方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系统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追寻红色印记”主题活动课程


学校秉持“传承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灵”的教育理念,挖掘英雄之城锦州的红色资源,开展“追寻红色印记”的主题活动:借助校园红色文化墙、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升旗仪式、红领巾宣讲团等媒介,重温党的历史、宣讲党的故事、厚植家国情怀;通过长短课时结合、教学方法创新、多学科渗透等方式,在教学中融入红色元素、传承红色精神;利用传统节日、重大活动等开展红色课桌舞、红色读书会、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和书写、评选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分年段选择适合自己的红色实践活动,结合各学科知识综合展现红色教育成果。(《英雄之城的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8月16日第945期)


◆湖南省湘潭县古城中学“不一样的思政课”


为了找到不一样的“思政味道”,思政课教师林思敏为课堂增加了五个板块:“慧眼看世界”——追踪社会热点,学生自选主题,独立完成“选题—制作PPT—撰写讲稿—录制彩排视频”等流程,通过课前展示让学生学会关心中国与世界;“融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班会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自我认知、自信力等都可以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团队建设——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承担责任”,也让班级的凝聚力慢慢形成;“时代特色栏目”——巧用电视节目中有教育意义的综艺节目设计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不惧表达;“课外实践作业”——在摆地摊这项作业里,学生不断面临挑战、解决实际问题,并告诉自己“我可以”。(《寻找不一样的“思政味道”》2023年10月11日第952期)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思政+”课程


为了让思政课有特色、接地气、更灵动,学校在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上下功夫:一是思政+各个学科,各科教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广泛关联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达成协同育人目标。二是思政+主题活动,学校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是思政+研学活动,学校所在地域蕴藏着历史古迹、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教师带领学生在浸润式教育中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质。四是思政+社会实践,学校倡导学生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周为街道做一件好事,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汇报。通过在社区的服务和“行走”,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联结起来。 (《做有“温度”的思政教育》2023年11月29日第959期)


心理健康


Xinlijiankang

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我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其中提到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八项重点工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项目化心理健康课程”


面对学生的开学“困难症”,心理健康教师姚丽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引入项目化学习方式:一是让学生自己“开方”,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进行开学初学习适应的心理调试”的4个项目阶段,完成2周2课时教学活动和课外自主探究,为自己“开方、抓药、治病”。二是增加“自我调试”环节,对核心问题进行分解,提出驱动问题,学生先通过团队协作制订小组的项目方案,实施自我调试,再通过汇报、总结、分享项目成果,培养阳光的心态、积极的自我认知、平等交流的学习意识。三是寻找教学“关键点”,核心问题的确定需要考虑热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过早“打预防针”找不到痛点,过迟则会失去教育效能。(《做自己的情绪管理人》2023年3月8日第926期)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曼陀罗彩绘”心理课


帮助学生及时觉察情绪、调节情绪,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兼具体验性和趣味性的课堂中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为此,心理健康教师谢科融合美术和音乐学科设计了“曼陀罗彩绘”心理课。学生通过回忆近段时间的情绪体验,选择一张喜欢的曼陀罗图案,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涂色创作。心理“半成熟”的青春期初中生不擅长觉察和表达内心深层次的情绪,曼陀罗彩绘为学生提供了静下心来与自我对话的机会,潜意识随着画笔逐渐浮现。心理学研究发现,美术、音乐、体育等艺术形式都能对情绪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利用色彩冷暖、节奏旋律、身体姿态的变化调节情绪。心理课程与艺术课程走向“大融合”,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情绪是个万花筒》2023年3月8日第926期)


◆河北省沧州市迎宾路小学“儿童沙盘游戏”课程


自卑孤独、任性偏激、学习焦虑、与原生家庭的矛盾……其实,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兰香邂逅了“问题学生”丹,为了帮助她打开心扉,决定开发“儿童沙盘游戏”这门课程。“沙盘游戏法”属于心理分析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沙盘呈现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潜意识,帮助儿童提升心理发展水平,改善不良习惯和人际关系。从开课那天起,数不清的学生在沙盘游戏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学会了与同伴交往,汲取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企鹅不再孤单》2023年5月24日第937期)






传统文化


Chuantongwenhu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各地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书法绘画、篆刻印章、秦砖汉瓦、戏曲、武术、甲骨文、非遗工艺……不同的文化元素以丰富多样、真实可感的模样来到每一个学生面前,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吴地文化”课程


地处苏州古学宫长洲县学的旧址,学校历年来根植古城情怀,以多元化课程组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快乐“二艺”、经典“四礼”、缤纷“六节”等校园活动中,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社团活动小组近百个,其中包括昆曲、评弹、书法、国画、刺绣、碑拓、竹刻、篆刻、茶道、剪纸、扎染印染、武术等20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还聘请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传递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学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浸润于千年吴地传统文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形成终身不灭的文化印记。(《浸润千年吴地文化》2023年3月22日第928期)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说文解字”课程


学校依据许慎“六书”理论,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及用字法的解析,引导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感受汉字的意象美,深刻领悟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推进“找准典型汉字—多种方法呈现—勾连整合语境”三步教学法,重点落实基本字、难记字、易混字、易错字教学;开设每周一节的“说文解字”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许慎生平、知晓“六书”理论、学习《说文解字》;定期举行“书香许慎”阅读周、阅读月,“读书给你听”“好书共分享”等活动;将汉字教学与书法、舞蹈、剪纸等多个社团课程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吟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学习诗词、对联的创作……(《文中说世界字里解乾坤》2023年11月22日第958期)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铜梁龙”美术课程


铜梁以龙舞为傲,为了让龙灯彩扎工艺在青少年中传承,学校美术团队以文创小产品设计为依托,让学生逐渐实现了解铜梁龙、创造铜梁龙、传播铜梁龙三个目标层次:“你好,铜梁龙”,溯源中华龙、铜梁龙的历史及发展,学习铜梁龙的造型特征、色彩特征;“文创铜梁龙”,包括新春吉祥系列(红包、贺卡)、文具系列(单色剪纸图)、印章系列(印面图案)、织物系列(抱枕、口罩),瓷器系列(茶杯、盘子)等;“赏析铜梁龙”,进行铜梁龙装置艺术欣赏及龙文化主题公园设计规划。学校利用铜梁龙集传统纹样、造型、色彩于一体的特点,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之中,用学校自己的方式守护、传承、发展铜梁龙文化,让铜梁龙文化在校园中灿烂绽放。 (《让“铜梁龙”走进美术课堂》2023年11月29日第959期)


特色劳动


Teselaodong

从2022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入实施阶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形式,不再只是单独的“一课”,而是五育融合下的“一育”,更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当下,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全科渗透的“劳动+”课程,从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要素的统筹规划,到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基地劳动、社区劳动等场域劳动的科学整合,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


◆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种子农园”基地课程


学校坐拥华南农业大学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借助学院资源、家长资源,以及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打造科普实践型劳动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开展“小种子,大自然”“小昆虫、大生命”、走近传统农具、综合实践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增强学生与自然的联系,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护绿“小卫士”、承包“责任园”、勤劳“小农夫”等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学习、崇尚自然、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绿色环保的心;通过设立“劳动节”、评选“最佳种植班”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2023年3月29日第929期)


◆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一米麦田”劳动课程


对于一所只有11.6亩土地的学校来说,如何在校内给学生一块可以实践的田地呢?为了破解“校外劳动教育成本太高”的痛点,教学楼顶一个400多平方米的空间和校园一角荒废的沙坑成为“一米麦田”最初的模样。学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发现,从种什么到怎么种,从单一植物的种植到不同植物的共生共长,从理论上的预期产量到实际产出……原生态的项目学习小组应运而生。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还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关心。这里不仅有劳动,有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的综合学习,还有一株株植物值得被关心。学生把“一米麦田”里的劳动,写成了诗、唱成了歌。在这方小小的自留地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劳动果实,还有心灵的向阳而生。(《“一米麦田”里的诗和远方》2023年5月3日第934期)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木艺·手作”课程


一枚发簪、一座摆件、一件家具……精湛的木艺品能体现出木匠师的技术、智慧、才情乃至品德。为了让学生感受造物之美、造物之乐,学校开设“木艺·手作”坊,让木工这个古老的匠艺在课堂上“繁荣”着。每周三的下午,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选择一块自己中意的材料,画线、锯割、钻孔、打磨,优雅地完成一件件木作,体验慢生活的味道,记录一个个温暖时光的故事。演一场话剧、做一次汇报、做一系列作品、拍一段视频、写一篇心得,学校以传统木文化为出发点,带领学生走进木艺重温手工劳作,让工匠精神扎根于每一个学生心间,让学生带着时光和情感的温度,以“匠心”致未来。(《一雕一琢皆是情》2023年11月1日第955期)






研学旅行


Yanxuelvxing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读书和旅行都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而“研学旅行”正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行动。与传统旅游不同,研学旅行旨在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丰富眼界与阅历、收获知识与成长。乡村的田间地头、本土的名山大川、城市里的博物馆和科技馆、街头巷尾的非遗工坊和历史遗迹……研学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麦积山石窟之美”课程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甘肃“百里石窟走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麦积山石窟的历史积淀和教育资源,学校以“麦积山石窟之美”为主题,从地理位置、特色窟龛、造像风格、艺术特色、审美取向等方面探究麦积山石窟的艺术特质;以“寄情麦积烟雨”为内容,学习和传承石窟造型工艺,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洞窟内部造像和壁画的质感、造型、线条、色彩等工艺美;以“麦积山石窟的馈赠”为主题,开展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以“爱麦积爱家乡”为主题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包括手绘麦积山石窟艺术考察图、麦积山石窟艺术考察、我为石窟保护献良策等,让学生了解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理解石窟艺术与自然、历史、社会、时代的关系。(《享受麦积山文化的馈赠》2023年2月15日第923期)


◆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小水滴的海洋”主题项目式课程


为积极响应海南省委、省政府构建的“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特色教育体系,学校以“小水滴的海洋”为主题开发了“六一”儿童节项目式课程。各年级教师利用教室、廊道、操场等空间,围绕海洋元素打造了一片“海洋”,将真实的海洋主题情境与具有趣味性的实践任务相结合,开发出“海底世界知多少”“海岛风光推介官”“‘蛟龙号’海底大探秘”“守护蔚蓝有妙招”4个模块的项目式学习主题群,不同年段的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探索,提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通过项目的逐步完成实现学习目标,寓科普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项目式活动的过程变得有趣味、有意义。(《小水滴的海洋》2023年6月7日第939期)


◆北京市第四中学“人文游学”课程


在游历中结交同道、历练成长是求学成人的重要方式。为了打破校园壁垒和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创建了“中原、西北、江南、巴蜀、滇西”“齐鲁、闽越、燕京、两湖、江西”两个序列的游学路线,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学习重点,游学地图涵盖13个省份,课程内容跨越2000多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为课程全方位的发起者、建设者、主导者,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体验性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为了在“无边界教室”营造“生成式课堂”开展“有主题教学”,学校搭建4类人文创意活动场域——祭拜先贤类、创意雅集类、益智博学类、采风访谈类,同时辅以清晨读书、晚上讲座、现场发言、就地交流等游学课堂。至其地,生其情,教师的适时点拨,成就了游学路上许多美好的风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2023年7月5日第943期)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别忘了文末点亮【
在看
】并
【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解成君 综合整理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广告业务请联系

010-82296739(刘老师)

010-82296727(韩老师)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