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TTS新传论文带读:当我们在数字哀悼时,我们在悼念什么?

\\n




@TuTouSuo™️

*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研究所的论文带读栏目!每天都有热门事件、热门考点、有趣选题,通过标注考点、知识点和可学习案例,帮助我们实现「无痛阅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息流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后台回复「论文带读」

获得所有论文带读PDF

添加打工人晨晨tts-chenchen

进入2025论文带读群

数字哀悼!


@TuTouSuo
™️

◼︎陌生人的社会共悼: 中国特色的数字哀悼与持续性联结

✍文/ 高嘉潞


一学框架+逻辑(⭐)


本文以“名流”逝者和“平民名人”逝者为案例,结合持续性联结的理论视角,探究陌生人对已逝公众人物数字哀悼的生成机制、意义和时代价值,并重点讨论中国语境下持续性联结的特色呈现。研究发现,哀悼者基于信息补偿、灵性想象、情感树洞、固定仪式及记忆书写等五种动机建立联结,通过联结重新协商逝者身份以延伸逝者人格,并获得生活指引。持续性联结在中国语境下有特别的时间节律特征,其哀思表达有实用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的联结源于“事死如事生”的死后世界信仰模式,也源于数字技术提供的“永生”想象。这种联结有利于个体应对死亡现象的失去感和迷茫感,是数字时代情感共振的一种方式,也提供了社会信任重建的一种可能。


二学观点(⭐⭐⭐⭐)


【持续性联结】

持续性联结理论最初生发于丧亲及哀伤研究领域。1996年,Klass等人首次阐明了持续性联结理论,即生者会与逝者保持一种持续的、内在的联结。持续性联结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如回忆逝者生平,感到逝者与自己同在,保留与逝者有关的记忆,将逝者视为一个缺席但重要的榜样,将逝者的价值观内化,在做重大决定前寻求逝者的指导等。生者通过联结在内心对逝者进行建设性重组,将其“内化”为自我的延伸,营造一种舒适感和安慰感,以应对丧失。

【数字哀悼】

在数字时代,逝者物理生命的消亡不再意味着与生者完全割断联结。许多学者指出,社交媒体将死亡、哀悼仪式和纪念过程从私人领域重新引入到集体领域,悲伤和哀悼成为了一种公共活动或群体体验。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拓展了传统的哀悼空间,死亡和逝者的可见度越来越高,一些个体生命的消逝激起公众的悲痛情感,社交媒体涌现数以万计“陌生人”接踵而至的关注和哀悼。


三加自我思考(⭐⭐⭐)


❕ 中国网民哀悼的动机是什么?

❕ 持续性哀悼对哀悼者而言有什么意义?对哀悼者之外的他人又有什么意义?

❕持续性联结理论作为西方语境所建构的一种理论,在数字时代中,与中国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及信仰产生了什么特殊反应?


答题语料积累(⭐⭐⭐⭐)


▪ 哀悼者对公众人物的哀悼,正是通过“向死”审视“何生”,也是重塑生命意义的过程。哀悼者借联结更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悄然中转换了生存哲学视角:死亡是有意义的,对逝者的怀念可以唤醒对自身“归途”的悲悯。

▪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一个灵活的、半公开半匿名的空间,允许用户与逝者进行高度私人和情感化的交流,讨论与死亡有关的广泛问题,这些目的的混合使哀悼和联结展现出私人和公共性质的独特融合。

▪ 正如刘于思所说,个体记忆在社交媒体时代是更有潜力成为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这些记忆是共享的文化资源、共同的历史经验和群体纽带表达的积淀。

▪ “数字永生”的想象在这些技术下成为了可触摸的概念。这种“数字永生”的技术幻觉不单是一种记忆的姿态,更是治愈悲情、缓解死亡恐惧的文化坚守。这种技术关怀和文化坚守促进了持续性联结的遍在化,哀悼和联结的话语实践被社区共享,情感交流、社会议题和社会记忆交融混杂,联结的社会公共意义就此浮现。





ꕤ⋆⸝⸝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Spring Festival

「2025届TTS春日实验企划 」


三门学科基础知识



传播/新闻/网传/理解新传学科


⸝⸝creat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

RESIST!!!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