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整合原法学系办学力量和原政史系、思政部部分办学力量于2008年2月新组建而成,设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事务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法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兼职)15人,硕士23人,博士(含兼职)7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2人,兼职律师12人,高职比达30%,硕博比达90%,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0余人,拥有设施先进的模拟法庭,藏书万余册的图书资料室。经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之一,法学院各项工作均获得长足进步,已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政法人才培养基地,且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在专业建设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办学品位。目前,法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13门主要课程和庭审观摩、模拟审判、司法调研等集中实践课程和分散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12门主要课程和教育见习、事务见习、公务员制度与实务等实践课程。其中,新开设公共事务管理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行政、企事业单位急需、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开设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律师、中小学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十一五”期间,学院依托一个省级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研究基地)、四个校级研究所(哲学、经济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研究所)以及鼎信司法鉴定中心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法学院对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进行了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凝练出五个二级学科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每个方向均由一名有影响力的教授或博士担任学科带头人,积极打造学术团队,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以“转型期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农村”为总体框架的学科特色。近年来,法学院科研及教学成果颇丰。已结题和在研各类项目60余项,其中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及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等课题18项,校级科研及教研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与武陵区人民法院共建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先后有2人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佳先进个人”和“德育课优秀教师”,多人在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比及学习教学比武中获奖。高质量的成果运用和服务于教学实际,提升了教学水平,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学校“六个以”办学思想指导下,确立了“合格+特长”、“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以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97人,公务员招录300余人,41人次获得“挑战杯”等14项省级以上奖励。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有3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国家司法统一考试,30%以上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考上国家公务员,毕业生的社会美誉度较高。“十二五”期间,法学院将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石门雁池、汉寿沧港、鼎城斗姆湖等调研基地,凸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使学科建设上水平,出特色,成影响,创品牌,为硕士学位点立项申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