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系秉承“职业育人,育职业人”的职教理念,夯实基础,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目前已建成热能动力技术类和机电技术类两大专业集群,涵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火电厂集控运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2011年新增专业)等能源动力类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检测技术(2011年新增专业)等机电技术类专业,现有在校生1788人。经过三十多年的专业积淀,动力工程系锻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教研兼长、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55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工程师27人,骨干教师31人,“双师素质”教师31人,校内兼课教师11名;另有一支由广西电力、机械行业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兼职教师总数达32人。秉承厚德笃学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职教理念,建成了一支朝气蓬勃、乐于奉献、管教管导、精心育人的高素质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共有学生辅导员9名。在“学生全面成才、师生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下,通过实施“全员育人”、“情感管理”、“系训教育”、“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吃苦耐劳、勤奋敬业、互助协作、好学善思、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中,赢得众多企业的信赖和赞誉。多年来,动力工程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新路子,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先后探索并实践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共育人才模式,建立了“厂中校”——广西柳州发电有限公司教育教学区,以及北海出口加工区等12个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收1200多人次实习学生。开展了“厂校交替”、“课岗证融通”、“核心技术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建成了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热能与动力技术实训基地和集机电产品加工、机电设备检修与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的机电技术实训基地,拥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室等26个专业实训室,实训场地面积8250m2,设备资产总值914.6万元,为学生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教立研,以研助教”,动力工程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教改科研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先后获得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4项,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5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项,院级科研立项项目20项,先后完成了“300MW火电机组仿真操作系统”、“火电厂脱硫仿真系统”、“300MW火电厂工艺设计与调试系统”等多个虚拟实训平台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建成了以自治区精品课程《单元机组运行》为龙头的一批精品课程,自主开发的“火电机组运行及工艺流程教研平台”获得2009年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建设”项目获得2008年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汽轮机及系统》多媒体课件获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建成了《电厂锅炉及系统》、《电厂汽轮机及系统》、《机械制图与测绘》等8门院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来,本系教师主编、参编《单元机组运行》等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13部,公开发表《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及运行》等教学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8篇。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水平,带来了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近三年本系毕业生的“双证”率均超过95%,初次就业率达96.1%,有力地保障了系部又好又快发展。展望未来,形势逼人,催人奋进。我们期待与区内外的专家、同行们共同努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等工作部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培养素质过硬、技术优良、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动力工程系建成区域内热能动力、水能发电和机电技术等行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等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