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和湖南农学院有关系科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94年,土壤农化系微生物学科专业整体划入新成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997年,土壤农化系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2002年,以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为基础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现设有土壤与植物营养、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信息、生态学等4个系,3个实验教学中心,5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农业信息网站,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挂靠本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拥有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及“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学院现任党委书记为冯永平研究员,院长为黄巧云教授,党委副书记为魏鹏,副院长为谭文峰教授、鲁剑巍教授、刘震。(2012.9)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有教授21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2人,占97.6%;具有博士学位的76人,占90.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42人,占50%。学院有兼职(客座)教授30人。专职教师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及作者各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3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武汉市“晨光计划”3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团队1个;20多人次在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任正、副主任、理事长、理事,10多人次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一批教授被聘为全国和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湖北省水土保持等专家组成员,一大批青年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科建设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农业环境工程、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与技术、生态规划与管理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与技术、生态规划与管理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化领域)、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农业资源与环境(含水土保持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环境工程与管理等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2个学科为湖北省特色学科,农业信息化学科(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为主体)是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730人,其中本科生1221人,研究生495人(硕士生393人、博士生102人),外国留学生14人;非全日制学生1180人,其中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67人,成教函授学生1113人。《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学》等获国家精品课程,《土壤学》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环境监测》等获湖北省精品课程,获湖北省及校级教学奖励20余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等10余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提名奖2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项。学院领导的大学生绿色协会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环保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我院大学生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国际、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近年来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录取率超过45%,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超过94%,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7%左右。1952年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范云六,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陶宏等为优秀代表的各类毕业生6000多名。校友为回馈母校、激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捐资设立“校友奖学金”;数家企业捐资助学,设立“企业奖学金”。科学研究学院2006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40余项,其中主持“863”、“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课题1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9000多万元。其中仅2011年、2012年两年就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300余篇,仅2011年就发表SCI论文77篇、EI论文60篇。主、参编专著2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1项;获得专利15项。条件建设学院现有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积极组建农业信息研究中心。有原子力显微镜、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微量热仪、比表面分析仪、Zeta电位仪、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土壤碳氮测量系统、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系统、流动注射分析仪、TOC自动测定仪、气体催化反应装置、差分GPS等一批高档实验仪器和软件,固定设备1400余台(套件),总价值3000多万元。在校内有植物生产类教学实习基地、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实习基地。校外有咸宁红壤综合试验站、湖北鄂州实验基地、大冶地质勘探大队、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对外交流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2006年以来,20余人赴海外开展一年以上合作科研,500余人次赴外讲学、交流访问;外籍专家200余人次、国内专家140余人次来院交流访问,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9年7月,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相继举办了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动植物硼营养学术讨论会、第十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2010年全国青年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大会、2011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发展展望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为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传统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院前列,新学科专业具有明显特色优势,2-3个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