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隶属于重庆大学信息学部。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中国高校最早开展计算机研究的基地之一,1978年和1986年获西南地区首个硕士和博士点,1998年成立计算机学院,2003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CP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曙光计算机科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重庆市高校唯一),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基础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创立于1958年。
1978年设立计算机专业硕士点。
1986年成立计算机系并设立计算机科学理论博士点。
重庆大学计算机
1998年成立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学院由计算机应用系、计算机软件工程系、计算机基础科学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
2000年,重庆大学等三校合并,计算机相关学科并入计算机学院。
2003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4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2006年,获批计算机基础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0年,获批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获批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2017年,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保持至今。
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1年,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成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重庆市高校唯一)。
形成了包括服务计算理论与技术、模式识别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计算智能和可信计算理论与应用等四个明确的学科方向。
科研成果如下: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励类型 | 等级 |
1 | 数字文本图像分析与识别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城市交通计算机集成管理及控制系统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3 | 时滞神经网络动力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4 | 基于智能对象的敏捷生产管理技术及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5 | 数字混沌密码体制构建与关键算法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6 | 生物特征识别中特征抽取的理论与算法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7 | 混沌控制与同步理论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8 | 图像模式结构多尺度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方法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9 | 数字混沌安全技术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0 | 时滞神经网络与混沌同步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1 | 社区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2 | 开放型电子党务平台研究及应用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3 | 互连网络的性能与容错性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4 | 大规模复杂神经网络基础理论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5 | 混沌数字化特性分析与密码算法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6 | 规划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决策支持系统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7 | 重庆市旱涝灾害监测预警决策服务系统研究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8 | 大规模高维数据挖掘算法及高可信服务计算预测模型研究 |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9 |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 | 二等奖 |
20 |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重庆市教学成果 | 一等奖 |
21 |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建设 | 重庆市教学成果 | 三等奖 |
筹建了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软件研发技术中心、重庆市智能交通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信息安全技术中心、CNGI综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基地。学院设有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网络和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模式识别与信息处理、软件及应用技术、智能技术与服务五个研究所。
2013年以来,计算机学院承担和完成了“863”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省市科技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共计261项。
近5年来,学院完成及在研的部分科研项目如下: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新型内存计算系统软件及关键技术 | 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 |
基于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统一内外存”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 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 |
基于内存计算的实时大数据关键技术和系统 | 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 |
资源动态适配机制与理论 | 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 |
智慧城市领域知识建模与模型自增长自演化技术(子课题)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平台研发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抗量子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子课题)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精准肝胆外科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循证评价 |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JG2017032 | 军工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基于视觉的城区综合环境下交通标志检测与识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基于Petri网与协同过滤的云上Web服务可信性量化分析与预测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基于非易失性内存的新型体系结构的系统优化关键技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基于视觉的高速公路匝道场景理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图像运动模糊不变量特征学习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安全压缩感知及其在资源非对等环境下图像隐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面向车联网多信道I2V/V2V混合通信与时态信息服务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智能终端虚拟化环境中新型存储系统管理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无线体域网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云环境下图像大数据检索外包的隐私保护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面向智能环境的软件定义智能的研究及其在老人看护上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面向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并行化和数据分布优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暗硅时代新型热可靠众核系统的性能与能耗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基于嵌入式3D堆叠闪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嵌入式系统中基于PCM/DRAM混合型内存的能耗和耐久性优化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错误感知的闪存存储系统性能和寿命优化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面向大数据备份的重复数据删除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针对片上多处理器系统中软错误的高效系统级容错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仿生嗅觉感知中气味指纹图谱表达、重建与预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桥梁结构健康状态分析与评估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共享射频互连的片上网络通信资源分配及布局的优化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迁移学习和模因计算的智能交通路径规划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特征表达及分类算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多轴飞行器航拍数据的植物生长分析与建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面向时空随机请求的群智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群的非交换几何性质及其在Davis流形分类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田间环境下果树病害实时诊断方法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量子不经意密钥分发的实际安全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大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复杂云计算环境下QoS感知的工作流调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面向新疆地区安全需求的电梯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 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开发计划重点项目 |
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统一内外存”的新型系统缝构与关键技术 | 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
SCM+NAMD Flash混合存储软件栈关键技术及算法研究 | 横向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项目 |
基于新型存储介质的文件系统架构及核心算法研究 | 横向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项目 |
2018年3月学院在校博士生132人、硕士生927人、本科生1190人,在岗教职工1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教授2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1人。学院在模式识别、网络与网格关键技术及应用、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软件科学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与服务以及系统结构与智能分布式计算等方向开展教学和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众多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近3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8本。2012年学院获得重庆大学集体记特等功一次,集体记功9次。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远程教育,智能交通系统,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并处理及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技术,软件工程及应用小波理论及应用,故障诊断与测试,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等,2010年学院人工神经网络研究领域在全球ESI排名中列第12名。学院是《小波、多分辨分析及其信息处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velets, Multiresol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JWMIP))国际期刊挂牌单位,是全国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重庆市计算机学会的挂靠单位。原重庆大学校长吴中福教授担任国防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长和教育信息学科专家组专家;前任院长唐远炎教授是IEEESMC机器学习委员会主席,创建了重庆大学模式识别与小波分析创新团队,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作有成效;学院新任院长沙行勉教授、杨元元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通过多种渠道海纳四方贤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终生教授,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何积丰教授,应邀受聘为重庆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终身正教授,纽约州无线与信息技术中心通信部主任,担任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分会主席。
2009 IEEE Fellow,在无线移动网络,光学网络,高速互联网络,多播通信和并行与分布式处理计算机系统等领域颇有成就的杨元元教授以及英国Leeds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学教授,英国Newcastle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科学专业的客座教授、资深研究员徐洁等多位海外学者担任学院特邀(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及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共建研究机构,互派教师进行讲学、进修与合作研究,并重视与国内高校和社会各界发展交流与合作。立足西南、扎根重庆、面向全国,学院热忱希望与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界广泛交流,增进合作,携手共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基地,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现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 “211工程”和 “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筹建了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软件研发技术中心等多个研究基地。学院设有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网络和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模式识别与信息处理、软件及应用技术、智能技术与服务五个研究所。2017年1月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研究生招生:
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网络与网格关键技术及应用、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软件科学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与服务以及系统结构与智能分布式计算等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能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政府机关等部门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研究、设计、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科学技术及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计算思维、算法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与实现的基本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
2 .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
3 .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相关技术;
4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5 .掌握从事计算机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基本方法;
6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7 .具有从事计算机系统工程的应用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 C++ 、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及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专业(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Network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网络营运机构、网络技术公司、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网络应用开发以及网络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工程管理、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等方面思想、技术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设计、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以及网络技术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法
2 .掌握计算机网络软件和硬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 .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开发的应用能力;
4 .具有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开发,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
5 .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动态;
6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软件工程、 JAVA 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嵌入式系统。
信息安全专业(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和技术,具备信息安全应用技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既可继续深造,攻读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学位;亦可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相关的教学、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维护、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该专业以学习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微电子、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在强调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1 .具有良好科学思维能力、较强自学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
2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应用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3 .掌握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技能。
4 .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了解该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5 .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电子签名法律法规。
6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良好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专业外文资料阅读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 Java 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 C++ ;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原理。
2019年学院有教职工118人,在校硕士生535,博士生99人、本科生120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8人,教授3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3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优秀博士后”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巴渝学者1人,重庆市杰青2人,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人计划”人选5人。
教学单位
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系 、计算机基础系、教学实验中心
研究机构
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与网格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所、模式识别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培训中心
IBM技术中心、CNGI综合实验室、华为网络学院
行政机构
学院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继续教育办公室 [
科研团队
1.系统结构与智能分布式计算
研究领域: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与新型存储系统、实时嵌入式系统、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 、普适计算、高性能计算等。
2.大数据理论与应用
研究领域:视频与图像理解、社交媒体大数据处理、智能交通、教育大数据处理、智能医疗、电商大数据处理、智能知识服务等。
3.人工智能与多媒体处理
研究领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处理及生物特征分析、机器学习与文字语言处理等。
4.信息安全与计算智能
研究领域:多媒体内容安全、混沌密码学、密文域信号处理与云安全、隐私保护、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教育计算智能、混沌控制与同步等。
5.可信软件与服务计算
研究领域:软件构架、软件工程、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计算、电子商务、智能系统、群体智能、虚拟现实等。
重庆大学-IBM技术中心:
重庆大学-IBM技术中心,由IBM公司捐赠(协议金额90万美元)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并在重庆大学及计算机系的支持下于1995年12月底正式组建成立,包括一个IBM-学生实验室和一个IBM-教育中心。随后IBM公司又相继为重庆大学-IBM技术中心赠送了协议金额13.9万美元的AS/400小型机及软件和协议金额22.3万美元的升级和新版软件。
合作成果:
(1) 课程建设
重庆大学在为计算机专业 本科或研究生开设的多门课程中融入 IBM 相关技术; 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中,使用 IBM 的软硬件产品作为实习、实验环境和内容。课程涉及学生达 11261 名。
(2) 专业认证
重庆大学共举办过 IBM 各种技术认证培训近 40 次,参加学习人数 1802 人 ,获得认证证书的人数 1416 人 ,平均通过率为 79 % 。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电信移动、税务、金融保险机构、国际性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和IT技术公司。计算机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四个专业共计319名毕业生,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24%,就业307人;计算机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共有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共计155名毕业生,我院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35%,就业154人。
李万林博士,82届校友,商务周刊“改革开放30年对中国经济最具影响的百名海归”。现任东南大学国家通信实验室教授,曾任德国Siemens通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领导5个研发中心(移动、固网、企业网、智能及家庭网、手机终端)下属数千名研发人员,完成了欧洲的3G TDD标准与中国的3G方案融合,实现了全球3G TDD标准TD‐SCDMA。组织完成了由德国、中国5所著名大学参与的B3G(4G)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制定了4G标准方案,协调西门子与东南大学联合完成了国家863 FUTURE(4G)项目。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TD‐SCDMA增强技术路测仪研发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