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国家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6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

学院拥有1个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还拥有中国科大中国通服、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目前,信息学院已设置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2个专业方向,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二级学科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队伍 

    信息学院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4人入选IEEE Fellow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12名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等高端人才70多人次。

 科学研究   

  信息学院的学科体系完整,研究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中科大理工结合的优势,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技术、无线网络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与新媒体应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过程先进控制与系统建模、国家新一代音视频标准等方向研究居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学院大量承担国家973、86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同时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15项。每年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每年专利授权50余项。 

人才培养   

学院已建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信息类专业理论教育与多层次实践能力训练。学院一贯重视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鲜明特色。在能力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国际一流的先进“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学科和产业前沿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并学会驾驭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初步具备引领创新和竞争的能力。

    学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建立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与中科院电子所联合建立了“信息科技英才班”、与长春光机所联合建立了“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与科大讯飞联合建立了“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中国通服集团联合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仍在积极探索与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新模式。学院拥有“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整合学院原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和建设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自动化专业实验、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以及电子系统设计、智能车、机器人等创新实践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学院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让学生得以接触到科学技术的前沿,同时得到良好的科研和工程训练,如国际语音技术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大赛等,在锻炼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同时,多次取得很好的成绩。学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大学建立了互派交流生项目,加入国际设计创新教学联盟(SUGAR),为学生提供与国际一流大学(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芬兰Aalto University等)师生共同学习与相处的机会。 

毕业去向 

  信息学院先后培养了6名院士,35名IEEE Fellow等。近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深造的前景十分优异,每年的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就业率基本都是100%。就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工作,如华为、科大讯飞、海康威视、腾讯、中电集团等,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授予全国各行各业中青年杰出代表的崇高荣誉。在前十一届评出的110名“五四奖章”获得者中,信息科技领域共有5名杰出代表,而他们全部来自中国科大! 


鲍远律

蔡庆生

曹先彬

常国栋

陈长汶

陈国良

陈继荣

陈凯明

陈卫东

陈贤富

陈香

陈小平

陈晓辉

陈学

陈雪梅

陈意云

陈雨良

程凤莲

程抗仇

程绍银

程义民

戴蓓

戴蓓倩

戴礼荣

戴旭初

董必源

董兰芳

杜宏伟

方谨

费广炜

冯登国

冯焕清

傅廷亮

傅忠谦

葛运建

龚惠兴

龚育昌

顾为兵

关胜晓

关树柱

郭从良

郭明明

郭武

郭圆月

何劲松

何克东

何汝梅

洪佩琳

胡访宇

胡建恺

黄德双

黄建新

黄刘生

黄胜华

黄自龙

季海波

贾伯其

贾伯琪

贾红云

姜静波

蒋承东

蒋宗州

金辉宇

金培全

金文龙

荆继武

朗文辉

李崇坚

李厚强

李金龙

李明镜

李世鹏

李玉虎

李争鸣

梁晓雯

刘发林

刘粉山

刘锦淮

刘同怀

刘振安

刘政凯

卢汉成

卢建平

卢结成

卢贤若

陆广华

吕述望

罗文坚

罗玉平

骆长江

孟庆虎

倪宏

倪林

钱海

钱志远

秦琳琳

秦晓卫

邱林

屈玉贵

任开新

阮永光

邵晨曦

盛奕健

施泽生

史杏荣

帅建梅

孙广中

孙彦广

谭铁牛

谭勇

汤晓鸥

陶进绪

万寿红

万颖谕

汪增福

王大欣

王东进

王吉英

王建宇

王剑英

王劲林

王培康

王仁华

王荣生

王上飞

王嵩

王卫东

王行甫

王煦法

王以孝

魏安华

魏衡华

吴常泳

吴汉生

吴健康

吴秀清

吴学锋

吴忠民

武传坤

谢兴生

徐蛟

徐明松

徐佩霞

徐善驾

徐守时

徐云生

徐照林

许胤龙

薛福珍

薛开平

薛美盛

杨斌

杨福荣

杨福升

杨基海

杨金法

杨寿保

杨维东

杨溪林

叶中付

阴和俊

殷保群

尹东

游光荣

于志坚

余永

俞能海

曾凡平

张宏江

张焕杰

张辉

张俊霞

张培仁

张荣

张淑梅

张四海

张亚勤

张贻升

张玉斌

张志坚

郑赤鸥

郑启龙

郑志刚

周荷琴

周建亮

周康源

周凌云

周佩玲

周武

周武旸

周正葆

周智

周中平

朱近康

朱俊株

朱领娣

朱世鸿

朱小平

庄严

庄镇泉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