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历史同样久远。1952年5月5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前身内蒙古师范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市诞生了,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高校,也是内蒙古草原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建校时只有6个班级,116名学生,7名专职教师。1954年,学校随着首府西迁呼和浩特,并与1953年8月由张家口师专和绥远师专合并而成的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校时的6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是史地专修科,有3名教师,学生不到20名,汉语授课。1953年,蒙语文科改建为文史科,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2个年级的蒙生,不分专业,蒙语授课。1954年8月,汉语授课的史地专修科与内蒙古师专的历史科合并成立了历史科。1955年,文史科中的蒙授历史合并到历史科,首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蒙语授课历史专业1个班。这时,历史科有蒙语文专修班和汉语文专修班,用两种语言分别授课,教师增加到10人。1958年,改科为系,招收首届本科生。历史系下设中国古代史及中世纪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蒙古史等四个教研室,教师30名,有资料室、文物室。1958年,还创办了内蒙古近代史研究生班。1962年,政教系与历史系合并;1963年,分开;1965年,再次合并。1972年,政史系历史专业招收首批工农兵学院,学制3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政史系招收一个历史专业本科班。1979年,政史系再次分开。1979年,历史系招收了蒙语授课历史专业本科班,1980年,招收了汉语授课的历史专业本科班级。从1981年开设,每年招收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的历史专业本科生各一个班级。在完成全日制本专科生培养任务的同时,历史学科还招收夜大、函授和计划外大专学生,承担着为北方八省区培养蒙语授课的历史课师资的任务。1986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民族史专业具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过教育厅批准,招收旅游管理专业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并获得了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学位授权(原来的中国民族史专业改为专门史)。2002年,成立旅游学院,与历史系为同一单位。2006年6月,经过充分论证,旅游学院单列,历史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截止到2010年年底,历史文化学院共有教师33人。其中党政教辅人员6人,教师27人。能够使用蒙语授课教师11人,使用汉语授课教师16人;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11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7人,本科学历2人。还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档案馆等教学科研机构外聘兼职教授近20余人。截止到2010年年底,学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产业管理四个本科专业。2005年历史学第一批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07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师范类特色专业。历史学招收蒙汉语授课的学生,年招生规模100人,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从蒙汉语授课的高中毕业生中招生,隔年招生,年招生规模40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年招生50人左右。在校生近700人。到2010年底有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近现代史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招收“课程教学论•历史”和“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2004年专门史专业被评选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截止2010年年底各类在校生研究生189人,俄罗斯和蒙古国留学生5人。历史文化学院自2006年组建以来,科研工作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年均发表和出版科研成果50项左右,自2006年至2010年年底,共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项目8项,各级各类科研经费135万余元。以学院教师为主组织编写的《内蒙古通史》于2008年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届政府奖一等奖,并被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新闻出版局推荐为内蒙古自治区处级以上干部选读书目。

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