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著名化工系合并组成,集中了化工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52年时有6名两年制研究生,1956年开始副博士学位培养,五、六十年代共培养了124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化学工艺)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该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相继被批准为博士点(均为教育部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而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化工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精馏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化工填料塔及塔内件技术、工业结晶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基地。还相继建成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先后得到世行、中石化、特别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985”工程一期、“985”工程二期Ⅰ类平台重点建设,使学科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2001年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本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一。2005年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26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之一,向着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在50年的发展中,历经几代教育家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化工领域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影响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发挥学科优势,努力提高本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与社会。经过50年的发展,本学科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特色的方向: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工程(精馏、结晶、膜分离、吸附等)、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化工、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绿色化学新工艺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和环境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化工、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等。近三年发表SCI收录论文920篇、EI收录论文894篇,申报发明专利292项,授权发明专利125项。在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发表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在国际期刊Top一区、二区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22的NatureBiotechnology发表一篇。在大型填料塔技术、医药结晶技术、生物加工技术、新型催化剂与反应技术等多项成果处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其中在炼油、医药工业结晶、空分、生物能源、造粒等领域,本学科技术应用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十五”以来,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40余项,“精馏过程强化研究与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项目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承担着国家“973”、“86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配套和省部委项目200余项,企业委托30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27项,三年科研经费达四亿一千余万元,处国内同类学科前列。三年来,本学科成功举办“第三届超临界流体技术用于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第二届中国国际工业结晶学术会议”、“第四届太平洋地区吸附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8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促进了与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学科建设聚集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学术及人文环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44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44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8人。学术队伍中既有科学院士余国琮、张春霆,工程院士王静康、沈家祥和双聘院士刘昌孝、邹竞、吴祖泽及美国工程院院士RonaldG.Larson、俄罗斯工程院院士RuryBreslav等国内外知名的老一辈专家,又有众多从国外学成归来及国内培养的中青年学者。中青年学者有: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杰出基金B3人、中青年授衔专家13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新世纪人才6人等。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生物加工过程的定量分析与系统整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现代传质与精馏技术”、“工业结晶与颗粒技术”、“膜与海水淡化”、“燃料乙醇”、“高能燃料和化学推进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逐步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在研究生培养上着力提高质量,适当扩大规模,近三年授予博士239人、工学硕士689人、工程硕士205人、出站博士后29人;目前在校博士生399人、硕士生897人、工程硕士生527人、博士后36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承担了“(首届)全国化工类博士生学术论坛”、“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等3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在“111”创新学科引智基地项目支持下,聘请了密歇根大学化工系以学术大师为首的海外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并按照美国授课模式开设4门核心课程。开展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建设,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首批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化学化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类研究生示范创新中心”,为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近三年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另外有30余人次在各类国家和地方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在教育改革方面,本学科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由余国琮院士领导的全国教育改革项目“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与南开大学合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3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材奖励5项。多年来,本学科已培养了包括院士、设计大师在内的大量优秀人才,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天津大学化工学科体系完整,传统优势领域实力雄厚,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在生物与制药、能源、环境、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本学科人才济济,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设施条件积淀深厚。形成了具有一定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白鹏

白姝

班睿

毕作鹏

蔡旺锋

常贺英

陈吉祥

陈立功

陈明鸣

陈巍

陈旭

崔五林

崔现宝

崔玉林

单忠强

邓联东

董岸杰

董晓燕

冯惠生

冯炜

冯亚凯

冯亚青

付虹

高瑞昶

葛志强

郭翠梨

郭锦棠

郭睿威

韩金玉

韩旭

何杰

何明霞

何学浩

何志敏

侯宝红

黄成德

黄承德

黄耀东

贾绍义

姜斌

姜忠义

蒋建兰

解利昕

康勇

李凤仪

李明

李凭力

李士雨

李淑芬

李霞

李祥高

李鑫刚

李鑫钢

李艳妮

李永丹

李永红

李增喜

李振花

刘昌俊

刘昌孝

刘春江

刘东志

刘丽丽

刘明言

刘秋旗

刘源

劉秀清

罗青

马海洪

马沛生

马平生

马新宾

马友光

马智

马忠龙

孟明

孟舒献

米镇涛

那平

潘军强

齐崴

齐向娟

乔建军

沈美庆

宋宝东

宋海华

宋健

宋凯

宋全生

宋淑梅

宋秀英

苏伟

苏延磊

孙鹤

孙津生

孙彦

孙永利

谭蔚

唐韶坤

唐致远

唐忠利

田建华

王保伟

王成扬

王成杨

王富民

王宏智

王虹

王华

王纪孝

王静康

王军

王康

王莅

王连顺

王胜平

王世荣

王为

王晓静

王亚权

王燕

王一平

王宇新

王兆敏

王志

王作金

卫宏远

魏振平

闻建平

吴桂双

吴洪

吴祖泽

夏清

夏淑倩

辛峰

徐强

徐世昌

徐世民

徐香玉

许春建

许根慧

许莉

许松林

许勇深

薛毅

颜秀茹

杨长生

杨冬

杨宏

杨全红

杨晓明

杨昕瑞

姚芳莲

姚素薇

尹秋响

余国琮

余彦

元英进

袁才登

袁继堂

袁希钢

袁辛

袁毅

曾爱武

张宝泉

张春霆

张东辉

张凤宝

张继炎

张金利

张敏华

张鹏飞

张天永

张卫国

张卫红

张卫江

张香文

张旭斌

张雪梅

张野

张以艳

张毅民

张裕卿

張汝民

赵沧燕

赵广荣

赵贺

赵学明

趙海濤

趙武芝

钟顺和

周理

周晓

周雪琴

朱伟

邹吉军

邹竞

关于天津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天津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