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的前身是湖州师范学院原数学系和物理系,2002年合并组建理学院,是目前湖州师院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9名(含浙江省高校特聘教授2名),副教授22名、博士41名、海归博士后5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教师2名,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名,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7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40岁以下教师硕士学位达100%,教师队伍正向博士化迈进。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一本)、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科学教育、应用物理学、光电子技术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1300人。设有数学、信息、物理、应用物理四个系和一个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4680平米,总资产达900多万元。学院的基础数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是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和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物理学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复分析”团队为省高校创新团队,分析学系列课程团队为省高校教学团队。学院有国家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6门、校精品课程13门,教师编写教材达26部。近五年,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SCI、EI收录或在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教师获专利15项。学院聚集了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学院重视学术交流,学术氛围浓厚。近五年,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学术会议20余次,有“近滴线核结构与衰变性质研讨会”、“全国低能核物理研究热点研讨会”、“2010全国复分析会议”、“全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李代数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杨乐、庄松林、荷兰E.J.Baerends等国内外院士和著名学者来学院访问。近五年,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先后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4项、校级科研项目72项、校级实验开放项目58项、学生专利28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23项、省二等奖52项。学生论文发表70余篇,核心刊物发表20篇。学生考取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高校研究生119人,学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类专业平均水平,毕业率达95%以上,学位授予率达92%以上。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湖州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扎实做好本科教育,探索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努力把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有特色、国内有影响的二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