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工学/核工程类】 |
---|---|
层次 | 本科 |
国家特色专业 | 否 |
专业类型 | 工学 |
专业类别 | 核工程类 |
年限 | 四年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及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核化学与核化工专业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能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持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道德素质与责任感、良好的创新精神及宽泛国际视野且身心健康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基础、化工流体与流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化工原理、核燃料循环化学工艺学、核化工机械与材料、核化工过程建模与仿真等。
培养特色:
①该专业2010年被正式批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之一。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有3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累计1年时间到国内主要的核燃料循环企业及相关科研(设计)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实验及毕业设计等,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②学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四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分别建设在中核下属企事业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四〇四有限责任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学士学位论文主要在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③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心实践累计1年,毕业后可以到上述单位参加工作,也可以考取本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或其他院校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本校“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代表学科,在本科“3+1”培养模式基础上继续进行“1+1”模式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核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的能源政策,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核电事业的发展将为核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择业机遇,近几年核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供不应求,年薪较其它工科专业高出1~2倍。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单位多处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学院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毕业生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领军人物和骨干,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本科/经济学
本科/法学
本科/法学
本科/法学
本科/文学
本科/理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工学
本科/管理学
本科/管理学
本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