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1998年,国家教委进行本科专业调整,原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系相应更名为土木工程系,2002年4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于2003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当时,全国仅有32所高校通过该评估,我校是山东省通过该评估的第一所高校),2008年5月顺利通过复评,标志着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减灾”泰山学者岗位,聘请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聘请美国田纳西大学马中国教授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结构工程学科”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实验室为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科研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拥有工程结构研究所、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等九个科研机构,拥有“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近五年共发表论文600余篇,主参编著书近40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4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原理》、《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土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地质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重视加强国内外交流,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办学,并开设了土木工程(本科)、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两个专业。学院召开了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承办了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全国钢结构防火及防腐技术研讨会暨结构抗火学术交流会、第十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九届建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2011土木与交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开阔了教师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完成国内第一座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参与完成十一届全运会自行车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参与多项重点工程的方案论证和技术咨询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学院积极参与救灾重建,并提供技术支持及指导。目前,学院在40余家单位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每年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奖学金超过30万元。学院不断强化“学生为本、真诚服务”管理理念,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全国结构设计竞赛、全国测绘技能大赛、GIS大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家级及省级大赛中,获得多项奖励。2003届毕业生林述涛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高校优秀毕业生;2012届毕业生刘宁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我院学生以“踏实、稳重、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学院毕业生的供求比在1:4以上,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进入到建设局、公路局、交通局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中铁十四局、中海地产、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电力集团等著名公司工作;每年都有众多的优秀学生考入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学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评为“2009-2010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两次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