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是学校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系部之一,1964年学校成立机电科,开设建筑机械专业,1978年更名为机电系,1998年我校与机械学校合并以后,机电系分成两个系部,其中之一便是机械工程系,2001年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2004年调整为机电工程学院。目前在校生近2000人。该院现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2个硕士点和工程机械1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车辆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1个专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下设4个方向: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硕士、本科、专科、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正门该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2人,讲师22人。已获博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10人。已获硕士以上学位54人,在读硕士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61.6%。有校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1人。学院下设7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14个实验室和1个图书资料室,拥有省级建设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美国微芯公司、台湾义隆公司、台湾凌阳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公司等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共建了单片机及ARM等联合实验室。实验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图书资料室藏有中外文专业书籍3500余册。在专业建设上,该院加强三个专业之间的学科渗透和平台建设,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支撑的专业格局,突出办学特色。围绕工程建设机械设计制造与应用领域,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了设计理论与方法、微电子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人机工程学及产品造型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目前该院已经完成或正在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博士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青年博士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教育厅基金等研究项目;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分别为许伯彦教授与日本Apex株式会社的"高含硫柴油的尾气净化装置(DPF)和NOx同时降低的DPNR装置的研究"及史宝军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研究的"计算机硬盘坠落实验的计算机仿真研究"以及其他纵、横向项目30余项。近几年共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多篇,ISTP收录5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获得专利1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20余项。该院立足于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服务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每年均有不少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到生产第一线,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人才培养上,该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设有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授予的"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课程远程教育培训点"、CAXA教育培训中心和美国UG公司授权的SolidEdge认证考试培训点,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双证"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场所。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践技能培训基地,与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柴油机厂、山东建筑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院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省内外各类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