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其前身是创办于1959年4月的广西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是广西第一个培养生物学师资和科研人才的基地。首任系主任是著名的组织胚胎学家、国家二级教授陈伯康博士。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建设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并举的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实体。目前,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3个系、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有770多人,在职的函授本科生、研究生班学员、教育硕士研究生等有60多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日趋完善,目前拥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野生动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所(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所、应用生物研究所)、1个自治区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多个珍稀濒危动植物繁育基地。学院拥有13个教学实验室,面积59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100多万元。此外,学院还建有动植物种类数量多、展示环境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标本馆;该馆不仅是桂林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学校对外接待的窗口之一。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有在编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9人,博士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3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学能手1人,广西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3人。“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是广西高校第二批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学院教学科研两手抓,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为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生态学》为广西重点学科、《生态与环境保护》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普通动物学》、《植物生理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为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009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西科技重大研究专项、北部湾重大研究专项等各类研究项目70多项,包括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植被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淡黄金花茶复合群和薄叶金花茶复合群的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研究、广西天坑植物群落与植物区系建成研究、中国黑蝗亚科分类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研究、CITED2在心脏干细胞衰老中的作用、肿瘤发生中髓系祖细胞的功能与发育、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地区典型退化灌丛自然恢复的综合评价及适应性恢复对策、喀斯特生境中熊猴的觅食对策和生境选择研究、黑颈长尾雉的扩散格局和生境选择研究、中国金斑喙凤蝶种群的分布、生境质量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木薯转鹰嘴豆抗逆基因材料的创制与评价、离体保存罗汉果种质及对其遗传稳定性和田间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鳄蜥的繁殖对策研究、食物分布和化学特征的时空变化对黑叶猴觅食行为的影响、中国蚁亚科和臭蚁亚科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石灰岩地区3个特有属蕨类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桉树菌根-崔娩克氏高效联合固氮体系的建立、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的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学比较研究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8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多篇;编辑出版了《广西湿地植物》、《中国大壁虎生物学》、《广西动植物生态学研究》(第一集、第二集)等研究专著4部。学院在金花茶、冷杉、野生罗汉果、白头叶猴、黑叶猴、鳄蜥、黄腹角雉、黑颈长尾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技术、湿地生态、特色经济植物、零排放生态养殖等方面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学院教师累计获得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和教学软件大赛奖有30多项。同时,学院十分重视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多角度寻找切入点,服务社会,例如积极研究和推广银杏、油茶、罗汉果、百香果等特色经济植物的高产技术、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等,为地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坚持以提高素质、技能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抓手,以学生活动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保障,坚持规范管理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倡导自我管理,加强专业指导,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校园文化、实践创新、科研训练等活动,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自强不息,考研读博”、“博学笃志,奋发图强”的学风氛围。每年都举办的“生命科学节”活动,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舞台。近三年来,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各种奖励的学生有800多人次,累计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学院分团委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级“五·四红旗分团委”荣誉称号,学生班集体获得区级“先进班集体”1个,校级“先进班集体”2个;校级“优秀学生党支部”1个。近年来,学院学生就业率均稳定在95%以上,考研升学率和考博升学率均名列学校前茅。学院积极开展区域乃至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20多名外国专家,4名中科院院士到我院讲学,承办了全国比较生理学、海峡两岸兽类学、全国动物生态与管理、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全国高师生物教学论暨全国中学生生物教学、中国首届克隆植物生态学、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种群生态学前沿论坛、中国首届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中国国际灵长类研讨会等多个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解放军第181医院等等单位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起经常性的、扎实的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学院的学术声誉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