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始建于1946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全院有在职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实验人员27人,机关及其他人员1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7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硕士学位的教师65人。另我院现已聘任包括周孝信院士、雷清泉院士等兼职教授24名。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具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压与绝缘、电气控制技术(自主设置)等6个二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高等学校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学院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能跟踪本学科学术前沿,产生了相当数量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国内电气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鲍晓华

鲍远慧

毕锐

卞爱军

曹彩萍

陈波1

陈建慧

陈晶晶

陈林

陈梅

陈强

陈秋明

陈全红

陈荣保

陈瑞龙

陈薇

陈湘波

程杰

储昭碧

储照碧

戴雷

戴薇薇

邓凡李

邓红辉

邓惠娟

丁爱付

丁明

董康

董珂

董学平

杜高明

杜少武

杜世俊

杜雪芳

杜燕

段永琴

段泽民

范晋

范维银

范卫华

范昕

方海泉

方敏

冯航

冯小英

付桂生

付静

高莉

葛锁良

顾绳谷

顾颂琦

桂婷婷

韩平平

韩伟

韩新节

韩燕青

韩沂桐

郝建国

郝玉龙

何慧若

何晋

侯华龙

胡存刚

胡永华

黄长喜

黄福林

黄海宏

黄年云

黄云志

嵇子航

贾靖华

贾林

贾铁峰

江兵(电气)

江兵1

江萍

姜虎

姜卫东

姜跃胜

蒋琳

金铁江

孔慧芳

李成

李国

李国丽

李红梅

李华

李生虎

李维华

李小燕

李鑫

李玉长

梁利平

廖玉园

林逸蓉

林勇

刘春

刘华礼

刘淮生

刘家军

刘健

刘良成

刘宁1

刘尚全

刘翔

刘小琴

刘晓诚

刘亚斌

卢娟

鲁照权

吕迅

栾铭

罗芳杰

罗国军

马红杰

马娟

马俊

马修水

茆美琴

孟祥发

孟祥志

孟咏

苗刚中

穆道明

南联红

倪世武

倪伟

倪有源

潘平

庞聪

齐虹

齐先军

钱自拓

沈玉

时小山

史明光

史志胜

苏光靖

苏建徽

孙凤香

孙鸣

孙佩石

唐海源

陶维青

万文斌

汪国林

汪海宁

汪洪

汪兴强

王付胜

王海金

王华强

王建平

王磊

王群京

王武清

王晓晨

尉德芳

温阳东

吴红斌

吴黎丽

吴敏(电气)

吴婷

肖本贤

谢震

徐进章

徐宁

徐文福

徐晓冰

许月霞

杨安庆

杨继盛

杨庆

杨秀萍

叶蕾

叶运骅

尹均萍

尹勇生

于翠欣

余士杰

余世杰

岳胜

张崇巍

张多利

张国荣

张健

张敬华

张榴晨

张晓安

张晓江

张兴

张学

赵为

周秉澄

周民康

朱程辉

朱敏

朱维勇

朱志能

朱治国

关于合肥工业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合肥工业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