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3系10所1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情感计算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65人;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01人。拥有千人计划、黄山特聘教授、黄山青年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教学名师、省教坛新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每年在校学生3000人,截至2011年底已培养毕业本科生达到11000人,硕士2000名,博士100名。学院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安徽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的挂靠单位。学院每年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课题几十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近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其他奖项40多项。在分布式控制、智能信息处理、DSP技术及应用、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情感计算与机器智能、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SOC、信号检测与无损探伤、多媒体与信息系统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将秉承“学院、荣誉、责任”之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政实验为保障”之理念,促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昂志敏

鲍宏杰

曹航

曹曙光

陈田

陈新

陈雁翔

陈智

程磊

程文娟

程运安

代永建

单承赣

邓林

丁凉

丁汝根

丁胜

丁贤庆

丁湘琳

丁祥

丁志中

窦建华

窦新华

方宝富

方乃义

方帅

费明

高传莹

高隽

顾爱华

顾安祥

郭骏

郭铭铭

郭太峰

韩江洪

何辅云

何岳颀

侯整风

候整风

胡东辉

胡冬生

胡良梅

胡敏

胡敏(男)

胡敏(女)

胡庆新

胡社教

胡学钢

黄毅

黄友吉

黄正峰

蒋建国

蒋薇薇

蒋哲远

金麒

康志伦

朗文辉

冷金麟

黎杰

李海

李宏芒

李琳

李明

李小红

李心科

梁国华

梁华国

粱华

林杰华

刘国田

刘红樱

刘宏伟

刘勤勤

刘晓平

刘晓云

刘玉英

刘正琼

刘政

娄彦山

鲁昌华

陆阳

吕忠林

罗xun

罗勋

罗月童

马学森

马有培

孟庆永

欧阳一鸣

偶春生

潘媛

齐美彬

钱朝阳

钱朋安

钱如柏

芮雪

邵kun

邵坤

沈明玉

沈卫国

史久根

束海明

孙华

孙锐

孙秀荣

孙永宣

唐昊

田卫东

万力

汪进(2)

汪荣贵

王宝珍

王德兴

王东雷

王浩

王建新

王金玲

王金龄

王景运

王丽华

王琼

王松龄

王卫

王晓华

王新生

王元富

王钊

王仲宾

韦康

魏臻

魏振春

邬锡琴

吴从中

吴共庆

吴国凤

吴华夏

吴曼青

吴玺

吴信东

吴永忠

夏传浩

夏娜

夏青

夏杨

谢晶晶

谢文佩

徐本柱

徐朝农

徐海卫

徐静

许良凤

许秀英

宣善立

薛峰

杨静

杨萍

杨孙梅

杨兴明

杨学志

姚宏亮

姚仁仁

叶震

殷剑宏

应隽

于红光

于筑国

袁敏

袁兆山

袁真

翟琰

詹曙

张本宏

张碧南

张炳武

张海燕

张晶

张丽华

张庆华

张仁斌

张维勇

张先宜

张旭东

张毅

张佑生

张玉红

张正武

赵薇薇

赵烨

郑利平

郑淑丽

郑召丽

周国祥

周红鹃

周建政

周健

周煦

朱功勤

朱晓玲

朱秀英

朱正红

关于合肥工业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合肥工业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