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在50年艰难曲折的创建历程中,几代福大人为圆“南方清华”梦,团结奋斗,艰难创业,克服了重重困难,洒下了辛勤汗水,谱写了动人篇章。伴随着福州大学的成长壮大,机械工程系同样在前进,在发展,在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2003年6月由机械工程系组建成立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创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现设机械设计系、机电工程系、材料成型系、车辆工程系和实践教学部5个基层单位,实践教学部的实验中心设6个大型实验室,其中机械基础实验中心和力学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科研机构有福建省CAD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福建省汽车联合研究所和福建省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有福州大学CAD/CAM研究中心、福州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福州大学机电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福州大学铸造技术研究所、福州大学液压气动研究室和福州大学车辆振动与电子控制研究所。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学院现有2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今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正以建设东南强校为新的起点,奋起新一轮创业。1958年为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省委决定在福州创办一所省内唯一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福州大学,以改变我省经济文化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由于机械行业是工业的基础,适应性较大,因而,机械工程系是福州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当时仅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铸造工艺与设备两个专业。新建的福州大学,校舍正在施工,为了快出人才,福州大学先由厦门大学代为招生。1960年,为了加速建校工作,减少兄弟院校的压力,奉行当时校党委书记张孤梅等领导同志提出的“先有和尚后有庙,相信师生的双手能够把福大建设起来”的宗旨,机械系师生与全校一道,由厦大迁来福大,并开始了艰辛的边教学,边建校的创业工作。建校初期,机械工程系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中,除从省内外兄弟院校支援来的少数中老年教师外,其余都是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还不高。由于资金不足,实验条件差,设备奇缺,甚至连酒精灯都没有,马达也要向机电学校借用,学生每次金工实习都得跑到机电学校,因此,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需要。面对困境,机械工程系党政领导积极响应校党委“以建校建院为中心,以建立实验室和工厂为重点,夺取‘思想、技术革命、教学、建校和生产劳动’五丰收”的号召,迅速做出工作部署,在系主任领导下成立了四个工作小组:教学法研究组、师资力量培养组、实验室管理组以及毕业设计组,突出抓好教学工作。为尽快过好教学关,教师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并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严格审查讲稿、讲义。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许多年轻教师为了上讲台,讲稿写了一遍又一遍。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是新建院系,许多的课本一时也买不到,教师就自己编写讲义,但印刷又跟不上,于是就自己动手刻钢板。为了保证学生有书读,老师们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碰到突然停电,就点起蜡烛继续干,力求讲义准确无误,按时发到学生手中,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系领导采取边教、边学、边提高的“在战斗中成长”的办法。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加校办的业余大学学习,选派青年去哈工大、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高校进行对口进修和提高,给骨干教师压任务、挑重担,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教师们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立足于自己力量动手制作,做不了的就想办法买,金相教研室就利用东2号楼四层卫生间做金相实验室,辛勤汗水换来了收获,几年内,机械工程系先后建起了公差、切削、力学等实验室,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性环节的矛盾。1960年国家物资全面紧张,但在省委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几经周折,用木材从上海换回机床,建起机械厂,解决了实习基地的问题。毕业设计是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面对连基础教学都成问题的艰难局面,机械工程系组织学生下工厂,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既解决了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又提高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后来,尽管教学、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但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还是坚持下厂搞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好传统,甚至1964、1965年下厂“社教”劳动的师生也主动结合厂里技术革新搞毕业设计,攻破了许多难题,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福州大学位于福州西郊,闽江之滨,依山傍水。建校初期,一片荒凉,四处是稻田,稻田小路阡陌纵横,雨后泥泞难行,校舍异常简陋,在空军第八医院留下的3栋旧砖房、1座小礼堂和福州制药厂移给的3座木板房的基础上,仅有的四幢教师宿舍突击建成,唯一的一幢教学大楼尚未竣工,四幢学生宿舍刚刚封顶,内部正在粉刷装修,脚手架都还未拆除,加上临时搭盖的四间简易教室以及简易宿舍、竹蓬食堂,这就是当时福州大学的雏形,也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碰上春雨绵绵的季节,人们只得戴着斗笠或撑着伞,在雨水淹过膝盖的膳厅吃饭,住在简易宿舍的教职工,夜里常被漏雨滴淋醒。尽管如此,当年全校师生员工,包括刚从条件优越的兄弟院校支援来的同志在内,谁也没有一句怨言。为尽快改变现状,加速建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系师生在竭尽全力克服教学上遇到困难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艰苦的建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平整场地,刨平土丘,填坑筑路,粉刷宿舍,建造操场等。当年机械工程系调干生多,学生党员多,各年段有党支部,班级有党小组,学生整体素质高,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在系党组织的团结带动下,师生们经常加班加点,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团组织与党团骨干在那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尽管汗流浃背,手脚起泡,累得直不起腰,却都咬咬牙挺过来,因为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心愿,能为福大的创建出大力流大汗,做一份贡献,感到无上光荣。屋漏偏逢连夜雨。1960年,又遇到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粮食定量低,经常吃不饱,加上缺乏油水,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了渡过难关,师生除了参加建校劳动外,还自力更生,开荒种菜。常常是上完课,就扛着锄头,挑着肥料上学校分给的菜地,此外,大家还踊跃参加“双抢”劳动、支援空军预备八院基地劳动、公社劳动等。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春夏之交,闽北山洪暴涨,福州遭受严重水灾,闽江上游漂下大量木材,直接威胁洪山桥与万寿桥的安全,对我校的西河河堤也造成影响。在全校”抢救物资,打捞木材,保住大桥”的号召下,机械系师生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其中,58级机制专业的李朝金同学,连续往返九次与洪水、巨流搏斗,最后因体力不支被激浪卷走而牺牲。当年朝气蓬勃的一代,伴随着福州大学的诞生,伴随着机械工程系的成长,保持了高昂的建设热情与刻苦的求知精神,为我院形成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至今回想起这段经历还充满着骄傲与自豪。“创业唯艰崇勤俭,师生妙手齐著春”。新创建的机械工程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艰苦建系,勤俭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至“文革”前,全系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已初具规模,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批思想好、品德高、业务强的人才。这些人当中,如今有的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有的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核心。“文革”十年,福州大学损失惨重。党委工作陷于瘫痪,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遭到极大破坏,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大量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损坏和丢失。期间,虽然我系先后于1967年组建液压件厂,1973年成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7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但直至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机械工程系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八、九十年代,机械工程系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生规模、实验设备、校园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九十年代,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机械工程系成立了覆盖所有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的两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95年,两学科均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特别是1996年12月我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既为两大重点学科的建设,也为机械工程系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二十年来,根据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系本、专科专业经历了几次扩充和调整。1985年成立汽车专科专业;1987年成立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1990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拓宽为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1993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拓展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4年学校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基础上,把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矿山机械、轻工机械、汽车五个专业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年由热加工工艺与设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组成材料学院,但在行政管理上尚未独立出机械工程系;1998年材料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的独立建制的学院;2003年由机械工程系组建成立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专业拓展的同时,机械工程系学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已由建系时最初的600余人发展成为现在的1300人。学院一贯坚持教育以质量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1989年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机制专业评估总评为优。学校组织了六次校内院系教学评估,机械学院均名列前三名。教学改革硕果累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8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和一等奖5项;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CAI课件获国家优秀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三等奖共5项,出版专著、教材共30多部。2007年我院“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填补了我校、我院国家级教学教改项目的空白;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福建省高校教学优秀团队”称号;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荣获“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我院的本科教学质量正稳步提高,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具备了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1958年以来,我院共为国家输送了一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近千余名研究生。学科建设一直是学院工作的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的集聚,学科建设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为目标,以竞争为动力,以实效为检验”。1986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增设固体力学硕士点;1993年取得了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报批了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点,;1999年新增机械电子硕士学位点;2001年增设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点(工程硕士);2003年新增车辆工程硕士学位点;2005年增设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点。1993年,利用我校首次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机会,我系选送了三位教师(全校第一批共4人)开创了福大与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先例。此后,我院又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挂靠中南工业大学增列博导,单独招收培养或联合培养博士生。2003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如今学院有2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和1个工程硕士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学科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关于福州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福州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