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政法系,同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12月15日成立法学院。法学院现有一个法学(包括国际经济法方向)本科专业,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民商法、国际法、法律史、刑法、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法理、知识产权、社会法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拥有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权点。2012年和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律协联合成立律师学院,负责广州、深圳以外律师人才培养。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效果突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35人;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国家“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和广州市人大代表、立法顾问。学院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法律专业,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司法界人士为学院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法学院研究成果丰厚,学术影响力广泛。近5年以来我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8项,一般项目30多项。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产生了显著的学术辐射力,形成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广东省具有领先地位的高素质教学研究团队。法学院办学条件优越,资金投入充足。学校设有专门的法学图书馆,藏有法律专业图书13.6148万余册,全部法学专业核心期刊,法律专业报纸19种,HarvardLawReview等海外法律类刊物26种,还长期购有Lexis、北大法意等6个中英文法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法学院全部使用能联网的多媒体课室,设有案例教学讨论室、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调解室和咨询接待室等。此外,学院注重对外的学术交流,设立“珠江法学论坛”、名师讲座、学术讲座月等,先后共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李步云、张晋藩、何勤华、张文显、吴汉东、黄进、王利明、朱苏力、赵秉志、蔡守秋、陈卫东、葛洪义、贺卫方、黄茂荣(台湾)、斯提芬(StephenJ.Golub)等数十名知名教授来法学院讲学,多期活动内容被《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搜狐网、广东卫视等宣传和报道,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提供很大帮助。开通大型学术网站“珠江法学网”,进一步将论坛的辐射力扩及网络,现已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法学网站。法学院强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有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法律人才,在法学教学改革上,我院提出了将“观摩审判”、“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律实习”和“社区法律服务”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该成果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9月,我院成立法律诊所,引入诊所式教育机制,2006年12月法律诊所扩展为法律援助中心,现已正式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主要活动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救助性的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代理、进行普法宣传、开展法制状况调研,以及其他公益法律服务等。同时我们还与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等合作,已经建立了30个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我院还把“案例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联合司法实务专家共同进行法学人才培养,这在广东省属于首创,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另外,法学院还与广东安道永华律师事务所、广东同益律师事务所、广东沁森律师事务所、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地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来法学院讲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此外,为了提高学生法律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增强演讲与辩论技能,我院自2007年起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特有的“微格教学”设施,配备专门教师,首次将“微格教学法”引入法律教学中,开设《法律语言微格训练》课程。法学院办学经验丰富,人才培养卓有成效。自1988年设置法学本科专业以来,已培养各类法律人才5000多人,其中法学硕士研究生400多人。由于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超过40%,历年就业率高达98%,曾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竞赛多项奖励。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其中部分毕业生已担任领导职位。同时,法学院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设立了“科德投资助学金”、“安道永华律师事务所华师法学实践基金”、“同益法律基金”、“德赛法律基金”以及“岳成法学科研基金”“沁森法学科研基金”等,为学生从事科研提供经费,奖励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关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