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单位,其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创建于1956年。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管理体制,1985年更名为中医基础医学部。199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改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0年6月,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划归教育部管理,同时成立了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自创办之日起,许多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国医泰斗在基础医学院执掌教席,使这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学术的权威学府。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深厚、才华出众的医界精英,如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王绵之、程士德、王玉川等,他们在中医学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现有教职工245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61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导师66人。学院下设9个系、5个研究中心、2个实验中心,拥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诊断学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和中医医史文献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各7个,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局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其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进入21世纪,学院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精神和50年来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在办学理念、人才梯队、技术平台等方面与时俱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同发展,与中医事业共辉煌。

白丽敏

贲长恩

蔡大勇

陈红

陈家旭

陈萌

陈明

陈文为

陈晓红

陈扬荣

程士德

崔龙

丁樱

董斌传

杜伟

傅延龄

高琳

高学敏

龚树生

谷晓红

顾立刚

关静

关庆增

郭宝顺

郭华

郭健

郭淑贞

郭顺根

郭霞珍

韩恒湘

韩琳

韩涛

郝万山

郝钰

何基渊

和欣

贺娟

胡立胜

胡素敏

华茜

黄启福

黄作阵

季绍良

贾春华

贾德贤

姜建国

姜元安

蒋燕

蒋玉凤

金光亮

金泳三

康纯洁

孔光一

雷顺群

李成卫

李德伟

李峰

李国彰

李洪娟

李健

李克玲

李丽娜

李刘坤

李鹏图

李澎涛

李庆业

李士懋

李淑芝

李献平

李晓君

李兴广

李宇航

梁华龙

梁嵘

梁永宣

林殷

刘建平

刘连起

刘敏

刘淑清

刘兴仁

刘燕池

刘振民

卢长庆

卢咏才

鲁兆麟

禄颖

路广林

马淑然

马燕东

孟庆刚

倪诚

聂惠民

牛建昭

潘彦舒

裴永清

彭建中

溥小泉

齐治家

钱超尘

钱会南

钱家俊

邱全瑛

邱树华

曲黎敏

任延革

任应秋

邵学红

沈艺

盛亦如

施雪筠

石学文

司银楚

宋剑南

宋乃光

宋书功

宋秀琴

苏宝刚

苏晶

孙成琳

孙红梅

孙丽萍

孙晓光

谭允育

唐炳华

唐一鹏

陶晓华

田德禄

王东坡

王洪图

王继峰

王键

王绵之

王琦

王谦

王庆国

王天芳

王彤

王文荣

王新佩

王新月

王旭丹

王玉川

王玉瑛

王育林

王玥琦

尉中民

魏民

翁维健

萧俊平

肖承

肖相如

谢明

谢鸣

谢鸣教

辛瑛

熊同俭

许文忠

烟建华

严季谰

严季澜

杨秦飞

杨维益

杨学智

杨毅玲

杨勇

杨桢

杨祯

于河

曾凤

曾郁敏

翟双庆

张宝春

张保春

张春荣

张家玮

张建军

张丽

张其枨

张前

张秋菊

张胜

张银柱

张勇

张宇忠

赵骏云

赵琳

赵娜

赵歆

赵琰

赵艳

赵宗江

甄志亚

钟赣生

钟相根

周俭

周立群

周勇

朱明

朱培纯

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