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始建于1951年,经历了天津和保定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学院于1996年引进了河北省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印象初教授,1999年诞生了河北省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甲壳动物、蛛形动物学家宋大祥教授,是河北省唯一有2位中科院院士(印象初、宋大祥)的学院,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现有在岗教师78人(教授29人、副教授28人、讲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8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1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2人、河北省百强青年支持计划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博士、硕士授权点23个(动物学博士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农业推广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物工程类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设有医学类、农学类的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研究生近300人。学院现有1个国家动物学重点(培育)学科,1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与化学学院等联合申报的教育部和河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生化药物与分子诊断),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生物工程重点学科、动物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中心(河北省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河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河北省动物学优秀教学团队,3门河北省精品课(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有分子平台试验技术中心,仪器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收藏各种动物标本140余万件、菌株30000余号、植物标本1万余号;另有7和生物类展室,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保定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挂靠在本院的学术机构有: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动物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动物学会、河北省微生物学会、《河北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二、学科专业(一)本科专业(4个)(1)生物科学专业;(2)生物技术专业;(3)生物信息学专业;(4)生物工程专业。(二)研究生学位授权专业1、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博士点。2、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个):(1)生物科学(涵盖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水生生物学11个二级学科点)。(2)生态学:涵盖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水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工程学等二级学科点。(3)农业推广类:涵盖植物保护、草原生态、土壤生态、病害虫综合治理、生物防治、水产养殖等)。(4)生物工程类: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细胞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等。3、其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医学类硕士学位点: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硕士学位点。(2)农学类硕士学位点(2个):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水产养殖。三、基础条件学院现有教学科研用房8000余平方米,生物展厅近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投资近6000万元,馆藏生物标本140余万件,居全国高校前列。现代化大型仪器设备包括点样仪、蛋白质工作站、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蛋白质分析仪、基因枪和微机控制发酵设备等。四、优势研究领域1.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主要研究泛甲壳动物系统发生、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蛛形动物、多足类动物、原生动物、六足动物和原生动物的物种起源、多样性特征、系统发育和适应进化等理论问题。2.微生物系统学与应用:主要研究放线菌、粘细菌分类及高等真菌的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结构鉴定和修饰合成、微生物遗传育种、植物病源菌及其发生机制、食(药)用真菌应用技术。3.植物生态与植物化学:主要研究根菌植物分类与生态、植物天然产物化学及生物活性、植物药物分离纯化与质量控制、植物病理学、植物基因工程等。4.水生动物学: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细胞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与良种培育、水生动物营养、免疫及其调控、水生动物多样性及生物监测等。5.应用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药物、分子免疫、微生物与植物分子互作、蚓激酶、蛛(蝎)毒、昆虫毒素、昆虫甲壳素等。6.医学生物学与分子免疫学研究:重点研究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功能、肿瘤标志物的鉴定、相关诊断试剂盒开发、先天免疫识别及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乳腺癌、胃癌等肿瘤干细胞生物学及其膜表面特异标记物的临床诊疗意义;研究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转移作用和人体相容性抗原的遗传学,以及人类一些疾病的前期诊断研究。五、科学研究近10年承担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项目子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面上项目近70项;国家基础研究与基础平台专项课题15项,教育部和河北省项目10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和自然科学奖30余项、国家图书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32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数近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0余部。六、标志性学术成果《世界蝗总科及其近缘类群目录》(英文,200万字,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蜘蛛》(英文,120万字,国家科技图书三等奖);《中国动物志》16卷、《动物名词》、《英汉动物学词典》、《中国土壤拟步甲志》2卷、《河北动物志》5卷。大学教材:《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植物学学习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