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英才,为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有鲁迅、吴承仕、余嘉锡、钱玄同、沈兼士、黎锦熙、许寿裳、杨树达、刘半农、刘盼遂、谭丕模、穆木天、沈从文、顾随、黄药眠、钟敬文、李何林、陆宗达、萧璋、李长之、叶丁易、启功、俞敏等先贤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再有杨敏如、郭预衡、辛志贤、聂石樵、浦漫汀、伍铁平、匡兴、邓魁英、史锡尧、谭得伶、郭志刚、韩兆琦、陈惇、张俊、程正民等后继骞翮远翥,弘文励教;而今,以童庆炳教授、王宁教授为领军的全院教师开拓进取,稳健求实。几代人薪火相传,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构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在原有中文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文学院下设11个研究所。本科教育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由全院统筹;研究生则入所培养。11个研究所是:1.古代汉语研究所,有汉字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音韵学等四个研究方向;2.现代汉语研究所,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文字词汇、现代汉语语音方言等三个研究方向;3.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有语音与音系学、语义学、语法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五个研究方向;4.文艺学研究所,有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与文艺美学四个研究方向;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有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五个研究方向;6.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四个研究方向;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有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三个研究方向;8.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有含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三个研究方向;9.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有历史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性别研究、技术民俗学五个研究方向;10.语文教育研究所,有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两个研究方向;11.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含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三个研究方向。院里还设有7个跨学科的非实体性的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语言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文学院计算机实验室、新闻传播教学实验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合作共建的“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1个。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等。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在职教授55人,在职博士生导师49人,在职硕士生导师90人,92%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长江学者1人,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建有9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民间文学),博士点数位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培养渠道,提升人才质量。文学院目前在读的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2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38(894+444)人,研究生949(870+79)人(硕士研究生704(665+39)人,博士研究生245(205+40))人,其中海外留学生523人。本院有两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注:留学生是本硕博留学生加总的总数;本硕博人数括号内本别是“中国学生数+留学生数”。学院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自200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承担了“明代碑刻及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及属性描述”、“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项目”、“历史题材创作和改编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和传播”等国家级和部级等重大和重点项目,获得4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出版学术著作近500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31篇,获得科研经费1141.17万元。2005年开始创办学术刊物《励耘学刊》(文学卷、语言卷),每年4期。2004年,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评定为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两项全国第一,总排名全国第二。2005-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四年被全国著名的“中国大学评价”系统评定为全国第一。学院坚持院务公开,民主管理。设有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现任院长为张健教授,分党委书记为李国英教授,副院长有李国英教授(兼)、过常宝教授、王立军教授、姚建斌副教授。分党委副书记有张燕玲副教授、方红珊老师。童庆炳教授为现任教授委员会主任,王宁教授、赵仁珪教授为副主任;董晓萍教授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向远教授、李运富教授为副主任;李正荣教授为现任教学委员会主任,邹红教授、易敏教授为副主任。学院还编有《文学院通讯》,以加强信息沟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文学院先后有50多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共举办15余次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来访、讲学40余人次。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七届学士学位课程后,从2004年起又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深受好评,为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又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积极筹办孔子学院。文学院还积极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数字化建设工程,除了功能强大的文学院网站外,还建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文艺学网站、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中国古代文学网站、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碑刻与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库、文化部数字模型民歌集成模型样本等,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化。

白先勇

卜师霞

曹顺庆

曹卫东

曹先擢

曹右琦

岑运强

陈晖

陈惠琴

陈珊

陈太胜

陈雪虎

陈子艾

程正民

崔枢华

戴庆厦

刁晏斌

董琨

董晓萍

杜德桥

方红珊

方维规

冯彤

傅爱兰

傅永和

高建为

龚鹏程

郭英德

过常宝

韩军

韩兆琦

何晋

侯玉珍

胡明扬

胡志峰

黄德宽

黄开发

黄行

黄易青

季广茂

蒋寅

蒋元伦

蒋原伦

金泽

鞠熙

康丽

康震

赖彦斌

乐钢

李传军

李春青

李国英

李鹤

李晋霞

李秋月

李山

李镗

李小龙

李雪

李怡

李宇明

李运富

李真瑜

李正荣

李壮鹰

梁振华

梁自玉

林分份

凌丽君

刘斌

刘伯红

刘翠霄

刘洪涛

刘利

刘淼

刘宁

刘谦

刘铁梁

刘象愚

刘勇

吕黎

罗靖

骆增秀

马东瑶

马西沙

毛峰

孟琢

聂鸿音

聂石樵

齐大卫

齐元涛

齐治平

钱翰

钱振纲

潜明兹

秦艳华

裘锡圭

任洪渊

荣晶

色音

莎日娜

尚学峰

尚学锋

沈庆利

宋素红

宋新华

苏培成

孙炜

孙炜(男)

孙银新

谭五昌

汤锐

田小萍

童庆炳

万建中

王邦维

王长潇

王翠叶

王富仁

王立军

王宁

王琪

王庆

王泉根

王铁琨

王向远

王颖吉

王增勇

吴泽霖

伍铁平

萧放

谢永芳

熊修雨

许小颖

闫苹

杨聚臣

杨俊杰

杨利慧

杨联芬

杨镰

杨润陆

姚爱斌

姚建彬

姚建斌

姚乐农

易敏

于翠玲

于天池

于雪棠

禹建强

袁金良

岳永逸

臧克和

曾宪通

张勃

张刚

张国龙

张海明

张和友

张宏琴

张建国

张健

张俊

张宁

张柠

张普

张清华

张秋玲

张欣

张燕玲

张哲俊

赵诚

赵军平

赵平安

赵仁珪

赵世辉

赵勇

郑国民

钟敬文

周锦章

周敏

周士宏

周晓文

周一民

周云磊

朱霞

朱小健

祝鼎民

邹红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