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师范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在北京成立,后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停办,1902恢复并招生。当时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的专业分为4类:中文和外语;历史和地理;数学、物理和化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博物。第二类即地理系的前身。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把4类专业改为6部;1922年改"部"为"系",史地部改为史地系。以此为起算点,地理系(现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同龄,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院系。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史地独立设系,各自成为历史系和地理系,地理系于1993年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专业于1902年招生起,已近100年历史,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从成立起就有一批知名学者如谢家荣、刘玉峰、黄国璋、王益崖、邹豹君等教授主持和执教,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57年院系调整后,周廷儒院士主持地理系工作30年,为地理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正式改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百年历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从1902年的史地类,到1912年的史地部,再到1922年的史地系,“史地一体”,这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现代地理学转变过程中所具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影响迄今在我国普通教育仍有表现。1928年地理系独立设系,1931年划归理学院,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全面接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姓“文”转向姓“理”。为满足社会对资源、环境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1982年地理系的一部分分离出来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1993年地理系亦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同年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兰生教授和刘昌明院士先后任院长。2003年恢复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由李小文院士任名誉院长。现任院长为杨胜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师生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两度任地理系主任的黄国璋教授积极推进了地理教育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变革,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已故的周廷儒院士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并在80年代与张兰生教授一道积极推进了我国高校的环境演变研究与教学;已故刘培桐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了环境地学研究,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李小文院士是现今我国基础遥感理论研究的带头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许多英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或地理系,如领导1903年拒俄运动的学生运动先驱之一丁作霖,与方志敏一道开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邵式平,开创皖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士魏野畴,在解决西安事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杜斌丞烈士,等等。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教师,是他们传播了地理科学的知识,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启蒙了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家。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理学。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8个,野外研究实验基地3个,教学野外实习基地4个。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机理及应用、土壤侵蚀与水土资源管理、环境演变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开发与地价评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等。2011年我院共有在研项目136项,到位总经费3602.83万元(表16)。各种纵向课题62项,到位经费1377.23万元,占总经费的38.2%。横向课题74项,到位经费2225.60万元,占总经费的61.8%。各种纵向课题中,科技部三大项目共23项,其中973课题8项,863课题8项,支撑计划课题7项,总到位经费426.03万元,占总经费的11.8%,占纵向项目经费的30.9%。国家基金项目29项,到位经费756.8万元,占总经费的21.0%,占纵向项目经费的55.0%。此外还有重大专项1项,部委项目2项,博士点基金2项,公益项目5项。2011年度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已经揭晓,我院本年度获得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1项,青年项目1项,总经费1625万元,基金获准率45.5%(表17)。2011年我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36篇(表21),其中SCI47篇、SSCI2篇、EI37篇、CSCI33篇、CSSCI18篇,学术著作(教材)16部(表18),专利6项,软件6项(表19),获得科研与教学(教材)成果奖励8项(表20)。学院目前拥有5个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变化、课程与教学论),9个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变化、区域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摄影测量及遥感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是全国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并被评为“优秀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古老而年轻,在过去的100年中,她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100年里,愿意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继续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柏延臣

毕思文

曹春香

巢俊民

陈戈

陈镜明

陈良富

陈述彭

程洁

程连生

戴永久

邸凯昌

董卫华

杜春光

杜克平

杜群

樊杰

方修琦

符素华

高晓飞

葛岳静

宫鹏

龚建华

顾行发

关雁宁

郭冠军

郭华东

郭子祺

过志峰

胡江

黄大全

黄琳

黄宇

纪多颖(地)

贾立

江源

姜凯

姜秀梅

蒋立红

蒋玲梅

焦子锑

康慕谊

李丹丹

李小文

李新武

李占清

李召良

梁进社

梁顺林

梁松

林冬云

刘宝元

刘纯波

刘慧平

刘敬中

刘冷馨

刘强

刘锐

刘绍民

刘术艳

刘素红

刘志刚

柳钦火

卢云亭

马建文

马克伟

聂跃平

牛振国

牛铮

彭望录

浦瑞良

乔志敏

邱维理

邱扬

屈永华

任森厚

邵芸

施建成

宋金玲

宋金平

苏筠

苏理宏

孙国清

孙睿

孙睿教

谭利华

唐世浩

田铮

童庆禧

王长林

王纪华

王介民

王锦地

王静爱

王民

王明

王鹏新

王绍强

王世新

王晓岚

王雪蕾

王毅

王志强

魏欣

温良

温淑瑶

吴炳方

吴殿廷

武吉华

肖志强

谢东辉

谢云

谢云女

辛晓洲

徐冰

徐昶

徐凯

徐希孺

薛勇

阎广建

燕守勋

杨崇俊

杨崇峻

杨华

杨华女

杨胜天

杨习荣

叶爱中

叶庆华

叶瑜

尤红建

余青

余涛

岳耀杰

占玉林

张光辉

张颢

张红

张华

张家富

张晶

张科利

张兰生

张立强

张立新

张仁华

张文新

张吴明

张霞

张玉清

章文波

赵春江

赵济

赵烨

周红敏

周尚意

朱华晟

朱良

朱凌

朱启疆

朱青

朱忠礼

宗耀光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