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前身为1954年设立的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1983年9月,原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发展为三个各自独立的机构,即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管理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部。1997年3月24日,合并成立教育科学学院。2002年6月18日,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新的教育科学学院。2006年10月16日,撤销教育科学学院行政建制,成立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现下设5个系:教育系、心理系、管理系、初等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建有5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小学教育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高等职业研究所;10个中心: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心理学重点实验中心、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测评研究中心、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育学和心理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的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硕士点(学术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3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型):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小学教育)、应用心理硕士;4个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已具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有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2个市级本科教育高地: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教育;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小学教育;1个“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2个校级重点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较高层次的论文、著作,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在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和管理学科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同时,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强化了教师教育特色,在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白益民

蔡宝来

蔡丹

蔡冬青

岑国桢

陈焕章

陈慧

陈建华

陈礼鸿

陈敏燕

陈小珩

陈星平

陈永明

陈勇

程明

崔丽莹

戴胜利

邓慧

丁念金

丁同国

丁炜

董玲

段鸿

樊琪

范为桥

方钧君

方明生

冯震

傅安球

高敬

高荣良

高湘萍

高耀明

戈吉千

古人伏

顾海根

顾荣炎

郭华敏

贺雯

洪婉屏

胡国勇

胡知凡

黄立安

惠中

姜辉

蒋以璞

瞿慧

康玉专

黎松涛

李丹

李嘉玮

李进

李莉(1)

李世平

李蔚

李霞

李雪梅

李燕

李酉亭

李正云

林樟杰

刘次林

刘家春

刘俊升

刘世宏

刘伟

刘晓敏

娄禹平

卢家楣

卢盛华

陆曙毅

罗燕萍

马长征

梅珍兰

潘慧琴

祁为中

钱虹

钱佳宇

钱剑平

钱扑

钱源伟

阮来民

邵家男

沈嘉琪

沈嘉祺

沈荣伟

沈逸

沈勇强

施永达

孙圣涛

唐文彩

唐雨青

汪磊

王海澜

王磊

王青松

王荣生

王融

王维臣

王伍昌

魏志春

翁卫平

吴钢

吴立岗

吴念阳

吴沛东

吴维屏

吴艳

吴忠豪

夏惠贤

夏明烨

夏人青

夏天

夏正江

项家祥

项亚光

谢丽君

谢利民

谢青

邢长征

徐梅

徐新燕

徐雄伟

许苏

燕国材

杨梦英

杨庆余

杨振

叶勤

叶颖

于龙

余平燕

俞耀明

俞之

袁道麟

袁红

袁军

岳龙

恽昭世

翟静丽

张根祥

张虹

张惠敏

张民选

张伟

张卫华

张晓春

张裕萍

张志刚

赵燕

郑百伟

郑良信

钟岚雨

钟文芳

周海翔

周弘湘

周家骥

周玲英

周麒明

朱霭琴

朱炯远

朱炜

朱锡余

朱小平

朱小萍

朱子锐

竺培梁

关于上海师范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上海师范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