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起源于国立中央大学(本校前身)1931年设置的卫生工程学组和1932年设置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我国能源学科的著名专家和学者钱钟韩、吴大榕、范从振、王守泰、夏彦儒等先生和我国环境学科的老前辈许葆玖、纽式如、胡家骏、秦麟源等先生曾在此执教。至今已培养出包括7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近万名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独立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内含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环境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江苏省优势学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共1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1名,包括教授49名(含博士生导师33名)、副教授49名(含博士生导师5名)、讲师26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名、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高级专家5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科技领军人才5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2名、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3名等近四年,承接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6项、三级课题13项,国家863课题12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一级项目3项,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共60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6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7项目,科研到款总经费31626万元;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9项、实用新型专利17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1项,实用新型专利17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73篇,其中SCI收录326篇、EI收录1136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13人。拥有“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大-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研发中心”、“国家级机械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科研基地和教学平台。拥有科研和教学用房建筑面积82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400多万元,各类分析仪器200多台,试验台180余套,拥有5万余册专业图书,常年订阅中外文期刊杂志200余种。

建筑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艺术学院

交通学院

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苏州研究院

法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系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集成电路(IC)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吴健雄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研究生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CIMSnet南京站点

软件工程与理论实验室

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与精确诊治研究中心

吴建雄实验室

先进光子学中心

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SIC工程中心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

经济管理学院MBA

混凝土及预应力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力学实验中心

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

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显示技术研究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

电子商务研发中心

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无线电工程系多媒体研究所

电光源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室

东南大学伽利略系统欧亚(中国)教育与应用开发中心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附属中大医院

南京市胸科医院

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土木工程学院

关于东南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东南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