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更新)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以下简称图像所)于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建立,是直属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所融科研、教学为一体,以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建所30余年来,图像所始终瞄准航天、航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家目标,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国内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具有明显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航天航空的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历史沿革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建立;1984年获得硕士授予权;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8年3月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教委批准,共建“中国航天图像识别技术研究所”;1999年“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升格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本所的“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5年12月获批筹建“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所“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是该二级学科全国5个重点学科单位之一。2、师资队伍图像所现有科研、教学人员40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3名,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82%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另有一大批学术精英、技术专家为本所的兼职教授,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上给予指导。其中中国科学院沈绪榜院士(双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朱松纯,中国工程院刘永才院士,魏毅寅研究员等专家还在本所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3、学科方向图像所的学科方向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和“信息安全”,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各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与应用、模式识别与图像分析、图像处理系统及应用、医学成像与处理、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微纳光电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多谱寻的制导、多谱匹配制导、多谱目标探测以及制导信息处理芯片设计。“信息安全”:混沌密码理论与技术(包括密码算法的IC设计),无线移动网络的安全技术,网络主动防御技术以及城市交通智能管理与安全信息服务技术。4.科研情况图像所长期以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航天高技术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相关部门机构精诚合作,全力奉献。通过基金项目、预研项目和横向协作项目等方式,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的研究,涵盖了多谱图像制导、目标探测的多谱信息技术、多谱信息的实时处理与系统集成技术、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信息安全等领域,其中52%的课题属于基础研究、10%的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预研,在精确制导信息处理、目标探测与解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确立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果。2001年至今,图像所已经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级预研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研究项目630项,合同经费近1.6亿元。在到校科研经费方面,图像所连续几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图像所全年科研经费985万元,2006年达到1415万元,2007年上升至1870万元,2008年到校科研经费2143.5万元,2009年到校科研经费2230万元。人均到校研究经费一直稳居全校首位。2001年至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2项。其中图像所作为参研单位之一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07年获得参与高新工程某重点型号研制特殊贡献单位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发明二等奖1项,2006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IEEETrans.IP、IEEETrans.SP、PatternRecognition、Opt.Eng、PR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0篇,EI收录9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本所2001年以来申请专利140余项,获批专利45项。5.基地建设图像所在获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多方面支持的基础上,经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搭建了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平台,正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图像所的教学科研条件包括:(1)教学科研用房齐全。已有科研实验用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可见光、红外等成像传感器、激光成像雷达、六自由度机械手、三轴跟踪转台、标量网络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噪声系数测试仪、逻辑分析仪、频谱分析仪、SGI工作站、MultiGen、Vega等仿真软件和EDA软件等,实验仪器及设备原值4000余万元,还将通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投资4000多万元购置92台套仪器设备及软件。(3)教学实验基础较好。本学科点对研究生多年开出较多的教学实验课程,根据科研中的成果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内容。多年来接收大量相近专业(电子与信息、计算机、自动化、生命科学、光电工程等)本科生来所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要求比较熟悉,学生在科研实战中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反映收获很大。(4)文献资料丰富。拥有1个专业资料室,主要用于收藏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外文图书、专业期刊、工具书和手册等。图像所平均每年投入6万元用来购置专业图书、资料,现有中外文藏书合计1.8万册。图像所已与校园网互联,可进行网上文献检索;使教师总能快速方便地获取最新信息。本校图书馆为图像所提供美国ERIC信息库以及ProQuest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等。(5)借鉴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多年来图像所积极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制订并不断完善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与博士生培养计划,选聘教授作为主讲教师,成立教学课程组,保证教学质量;引进外文原版和优秀教材用于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普及本专业的前沿科学理念等。并注重培养学生教学和科研交叉进行,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相长。(6)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多样。图像所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生在实战的科研项目中培养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所创办了所内的“图智论坛”“博识论坛”,两年一次承办“SPIE多谱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国际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学术大师来所讲学,鼓励所内师生间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中,研究生广泛参与国际会议的筹备、接待和交流环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本所鼓励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学术访问。6.研究生培养目前图像所每年招收20余名博士研究生,90余名学术型硕士和20余名工程硕士。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11人,博士研究生138人。2001年至今图像所已的毕业147名博士和562名硕士中5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7人获校优秀博士论文,5人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在图像所这个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师资、一流教学科研条件的环境中、投身于国家的科技前沿课题研究,是同类和相近学科专业有志青年学子的理想选择。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化学与化工系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系

历史研究所

法学院

体育部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法医学系

同济医学院-护理学系

网络与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

武汉同济医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华中科技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