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专业基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是我校最早创建的系。1978年招收化学教育专科专业,1993年增设工业分析专业(三年制)、2002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后更名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三年制)、2003年增设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三年制)。2000年和2001年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办两届本科专业。2010年学校升为沧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作为首批升本专业招收本科生,2012年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批准招生。目前拥有两个本科专业和四个专科专业。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现设有基础化学第一教研室、基础化学第二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等4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室,2012年化学专业批准为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31名、专科生452名。2、师资队伍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是我校师资力量较强的系之一,现有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职称者占60.7%。24名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者15人(其中中科院在读博士2人),占62.5%。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3人,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从学缘来看,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3、科研情况近年来我系教师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21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8篇被SCI收录,8篇被EI收录,40余篇被CA收录。绿色化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科学时报和河北科技报曾分别给予报道。4、设备图书条件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现有4250平米的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约合人民币600余万元。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基础综合、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化学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工业分析、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精细品合成、电化学发光、热分析、极谱实验室等二十几个实验室。拥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极谱仪、热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分子荧光光谱、自动电位滴定仪、化工原理综合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现有仪器设备不但能满足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科研及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需要,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承担分析检测的能力。学校图书馆拥有本专业图书4万余册,系资料室现存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3000余册,各种专业期刊二十余类。5、课程建设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十分重视主干课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课程、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仪器分析》评为省级精品课,填补了我院空白,《无机化学》评为校级精品课。重视实践课程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与沧州四星玻璃有限公司、河北科润化工公司、河北华戈集团、河北凯瑞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天成药业、沧州市环境监测站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2)开放实验室,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准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3)学生采取了下厂跟班实习的做法,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6、产学研基地建设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历来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2006年,化学与环境科学系与沧州科润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河北省绿色农药中试基地(纳入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有8位教师成为该基地的研究人员;2005化学实验室被沧州市科技司法鉴定中心确立为第六检测实验室,2011年与沧州四星玻璃制管有限公司开启校企合作模式,相互挂牌,为改进办学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创造了条件。7、办学质量化学与环境科学系迄今已培养全日制本科生74名(与河北师大联办),全日制专科生3000余名,本科高师函授生300余名,专科函授生400余名,他们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的中坚力量,五十多名毕业生攻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毕业生被评为国家、省优秀教师。化学与环境科学系连续多年在河北省“专升本”考试中录取率始终名列前茅,近5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5%以上。8、发展规划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化学与环境科学系遵循“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一个核心突出、层次分明、适应面广、灵活性强、理工并举、能基本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1)专业发展规划:办好今年招生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今年计划申办化学制药技术专科专业,适当时机改建本科专业;条件成熟逐步申办材料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本着在职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未来五年内,力争每年选送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每年引进一名博士充实物理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根据学科建设需要,聘请3到5名知名学者作为我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到2015年力争使化学专业教师团队中专任教师达到30人,教授达到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4名,着力培养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3)课程建设规划: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在建设好省级精品课《仪器分析》的基础上,力争冲击国家级精品课;力争将《无机机化学》建设成省级精品课。争取2~3门校级精品课。建设省级精品课1门,增加校级精品课2到3门。在学院的支持下,对现有青年教师积极鼓励并进行外语培训,为开展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近年内实现双语教学的突破。(4)科研规划: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力争形成2~3个优秀科研团队,确定可持续的研究方向,使科研能力及水平上一个台阶,冲击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高水平科研项目。争取具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多做贡献。力争获得省级及以上资助科研项目2~3项、横向资助项目4~5项,研究方向注重学科前沿的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专业教师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每年达15篇以上,SCI或EI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提升。(5)实验室建设规划:增加仪器设备投资,进一步建设材料实验室、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积极与地方化工企业合作,建设2~3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