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初,就有了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下设的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即今天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前身。抗战期间大量学校内迁,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来到贵州,著名作家、出版家谢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先后被聘为文理学院的特约讲座。同时校长张廷休教授因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利用职务上的有利条件,亲自到各地选聘教师,这些学者以他们的人品、学识,奠定了贵州大学人文学科厚实的基础。1950年9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人文学科正式单独成院。但到了1953年院系调整后,贵州大学停办。这种情形持续到1958年贵州大学重建。重建时的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师资力量较强,老中青结合非常合理。中文系的王佩芬、李淑元、朱厚锟、张汝舟、皮焕昌、李伯华,历史系的姚公书、张振珮等,在各自的教学和学术领域取得很高的造诣。而当时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处来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很快进入教学状态,并承继了老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古籍善本书页中流淌而出的书香,是那个年代人文学科教师家里常有的气息。1973年,贵州大学哲学系成立。哲学系一向重视基础理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充实。哲学系的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许多知名院友就是在哲学系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人生方向,积累了潜在力量。此后,贵州大学三大人文基础学科按照各自的特点稳定地发展着,为今天的人文学院学科建立奠定了厚实而沉稳的基础。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理学院

农学院

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

矿业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人武学院

明德学院

体育教学部

大学外语教学部

马列主义教学部

社科部

基础部

教学试验场

中国文化书院

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高教研究所

工程实训中心

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聚合物基材料工程中心

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昆虫研究所昆虫研究所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黔英清洁能源研究中心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科技学院

关于贵州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贵州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