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始建于1956年,具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几经变迁,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正在向有特色一流地方学院迈进。学院现设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养殖系和草业科学系4个系,拥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和草业科学4个专业,以及动物营养饲料工程和动物食品卫生检验2个方向,其中水产养殖专业为贵州省特色本科专业。已建成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有香猪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特种水产研究所、家禽研究所、贵州省家畜胚胎移植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3人,中级职称14人,教学研究人员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具有硕士学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政府津贴3人,校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省管专家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学院现有畜牧学、兽医学、草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水产科学、草学、特种经济动物等8个硕士授权点,以及农业推广(养殖方向)和兽医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高原山地畜牧学为国家“211”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畜牧学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人才基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研究室为省校共建实验室。学院注重教学—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教学科研设施设备齐全。实验室面积46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2000多万元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拥有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报告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还有实验猪场、鸡场、牛场、动物医院、水产养殖场、牧草试验场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许多校外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优质肉牛、肉猪高效生产工程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高寒山区高效循环养殖(优质猪)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国家与贵州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科研经费由2002年以前每年的30万元左右,达到最近几年的年均1000万元(2007-2012年)。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768篇,其中80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英国、丹麦、捷克、澳大利亚、荷兰、泰国和老挝等国家2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加快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学院长期重视服务地方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大部分教师经常深入贵州的山山水水,走村窜寨,服务于“三农”,深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08年学院二十多位专家冒着严寒深入抗凝冻第一线被学校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学院培养乡土人才及农民达2000余人,为地方做出了畜牧人应有的贡献。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理学院

农学院

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

矿业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人武学院

明德学院

体育教学部

大学外语教学部

马列主义教学部

社科部

基础部

教学试验场

中国文化书院

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高教研究所

工程实训中心

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聚合物基材料工程中心

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昆虫研究所昆虫研究所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黔英清洁能源研究中心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科技学院

关于贵州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贵州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