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林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和1999年成立的园艺系园林专业,学院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南方山地人工林培育、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园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景观设计为目标,是培养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学科体系完整。现有3个研究机构(造林生态研究所、喀斯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林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森林培育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森林培育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经理、森林保护、园林植物),1个专业硕士点(农业推广林学领域);林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贵州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和贵州大学品牌专业)、园林(贵州大学特色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贵州大学特色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4个本科专业,5个专业方向;现有森林培育、园林工程、水保工程3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林学基础实验室,1个教学实验苗圃,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实习基地。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4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贵州省直高校优秀党员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20人,40岁以下教师均有硕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9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33人。2007-2010年连续5年本科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院科研成果突出,获奖层次高。近5年承担国家973、国家攻关及科技支撑课题等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10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研究经费3500余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以及各级各类奖数十项。学院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结合学院特点,创新活动载体,把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人文素质培养、贫困生工作等相联系,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做了一系列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获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诗教”先进单位,贵州大学先进党委、五四红旗团委、优秀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称号。学院将围绕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贵州生态立省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林学学科建设,最终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独具喀斯特地方特色而在全国林业科学研究领域占有地位;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一支服务于西南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成为我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办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理学院

农学院

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

矿业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人武学院

明德学院

体育教学部

大学外语教学部

马列主义教学部

社科部

基础部

教学试验场

中国文化书院

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高教研究所

工程实训中心

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聚合物基材料工程中心

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昆虫研究所昆虫研究所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黔英清洁能源研究中心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科技学院

关于贵州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贵州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