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结构现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1年与校内其他学院联合建设了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学院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研究所,即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生态学系、环境学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另有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中法地球系统科学中心、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十多个研究中心。美国林肯基金会支持的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挂靠我院。二、师资力量城市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5名、杰出基金获得者11名(包括3名海外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共2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和“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院中既有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活跃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地理学及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三、历史沿革北京大学地理学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地理学门。但据王恩涌先生考证,当年仅仅是个计划,并未实现。在北大最早讲地理学课程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科发展历史与清华大学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学的历史系有更直接的渊源。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人才,改名为地学系。抗日战争开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合并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三校回迁,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各回本校,清华原地学系的气象组也单独成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入北大,经调整,成立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78年地质、地理分家,自此地理在北大独立成系。1988年地理系更名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年与环境科学中心成立环境学院,2008年环境学院拆分,城市与环境学院成立。1950年初,因当时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清华地学系中的地质组单独成立地质系,地学系只留有地理组。1952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原清华的地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一起成立地质地理系。当时,学习苏联培养人才的经验,地理学采取按二级学科成立专业的方法,分别制定教学计划以培养专门人才。在地质地理系,1952年设有自然地理专业。1955年又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地貌两专业,同时引进部分地质学教师,开始招收地质专业学生。这种方式是我国地理学高等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变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北大地质地理系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当时,考虑到世界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城市化与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确定地理学的专门人才培养采取理科专业与应用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培养理科应用人才。这使地理学人才培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文、理结合,而成了文、理、应用、技术大综合的新时代。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1993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城市规划五年制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由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北大在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3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5月,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四、人才培养城市与环境学院目前设有5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学院现有本科生约450人。学院设有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第四纪地质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共有在读硕士生约300人。学院设有6个博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共有在读博士生170余人。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共有在读博士生170余人。学院还设有地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在“211工程”和“985”计划的支持下,学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目前,北京大学生态与环境研究网络塞罕坝实验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老岭实验站也已启动,为学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学的实习提供了条件。与相关学院联合的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均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建立了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验。学院拥有教育部遴选的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三个专业入选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五、科学研究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在近年内凝聚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环保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近年来,学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经费维持在6000余万元,2012年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0。方精云院士和朴世龙教授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篇。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环境学院

心理学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考古文博学院

哲学系 (宗教学系)

国际关系学院

经济学院

光华管理学院

法学院

信息管理系

社会学系

政府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艺术学院

元培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

工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北大医学部-药学院

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北大医学部-护理学院

北大医学部-公共教学部

体育教研部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

国际合作部

医学部教学办

深圳研究生院

人口研究所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分子医学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实验室

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实验室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实验室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室

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实验室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实验室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实验室

水沙科学实验室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

第一医院

人民医院

第三医院

口腔医院

第六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

深圳医院

首钢医院

文化产业研究院

物理化学研究所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

微电子学研究所

工商管理研究所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研究所

计算语言研究所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所

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首都发展研究院

电子政务研究院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

生命科学中心

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中心

信息科学中心

肿瘤物理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生物信息中心

应用伦理学中心

妇女研究中心

核科学与核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科学传播中心

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

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

理论生物学中心

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

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复杂性科学虚拟研究中心

建筑学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医学遗传中心

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

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成人教育学院

地坛医院

积水潭医院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世纪坛医院

航天中心医院

民航总医院

关于北京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北京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